
地黃汁湯
DI HUANG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汁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滋陰清熱: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瀉火之效。方劑中加入生地黃,有助於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症狀。
- 涼血止血:生地黃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壅盛導致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方劑中使用生地黃,有助於涼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促進傷口癒合。
地黃汁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地黃汁湯以滋陰潤燥為主,但若患者體內有熱邪,則需清熱瀉火以助滋陰。黃芩性寒,味苦,善清熱瀉火,可解地黃滋陰後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佳。
- 涼血止血: 地黃汁湯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而黃芩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地黃汁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能夠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腹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地黃汁湯以生地黃滋陰養血為主,但如果熱毒內盛,僅滋陰不足以清熱解毒,因此加入大黃來瀉熱通便,使陰陽平衡,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效果。
地黃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地黃汁性寒,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地黃汁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脾胃。
2. 緩解藥性:地黃汁滋陰補血,但可能引起脾胃虛弱,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地黃汁對脾胃的負擔,使藥效更平和。
甘草作為中藥中的「國老」,其調和藥性、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等作用,使其成為多種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黃汁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地黃汁湯以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但對於一些伴有熱證的患者,單用地黃滋陰效果不足,需要加入梔子清熱瀉火,以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
- 緩解便祕:梔子入肝經,具有疏肝泄熱的作用,對於因熱結所致的便祕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地黃汁湯中加入梔子,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避免滋陰過度而導致便祕。
總之,地黃汁湯中加入梔子,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緩解便祕,有助於更好地發揮藥方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汁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少兒始滿月變蒸,時患驚,欲作癇」。古代醫學認為嬰兒出生後,每隔一段時日會出現生理性「變蒸」,伴隨輕微發熱、煩躁等症,若熱邪過盛,可能引發驚風、癲癇傾向。此時若已服紫丸(古方瀉下劑)卻仍見「熱猶不折」,且腹滿脹、目視高(眼珠上翻,驚風徵兆),說明裏熱熾盛未清,津液已傷,需瀉熱存陰。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關係
- 大黃(1.5兩,末):苦寒瀉下,主攻積滯、瀉火解毒,用量較重,意在速瀉腸胃實熱。
- 生地黃(8合,取汁):甘寒滋陰,清熱涼血,用量最多,既可製約大黃、芒消之燥烈,又能補充因熱邪耗傷之津液。
- 芒消(1兩):鹹寒軟堅,助大黃瀉下熱結,加速排出燥屎熱毒。
三藥比例為 大黃:生地黃:芒消 ≈ 1.5:8(按容量):1,顯示「瀉熱為主,滋陰為輔」的配伍思路。
2. 配伍邏輯與機理
- 瀉熱存陰並行:大黃、芒消配伍(承氣湯基礎)峻下熱結,針對「腹滿脹」;生地黃汁滋陰潤燥,兼制瀉下藥傷陰之弊,呼應「熱猶不折」的津傷病機。
- 劑型選擇:生地黃取汁(非煎煮),保留其涼血生津之效,與大黃末、芒消直接合和服用,增強速效性,符合「以利為度」的急治需求。
- 用法設計:「日2次,不須2服」提示中病即止,避免過瀉傷正,反映古人對小兒稚陰稚陽體質的謹慎。
3.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 陽明腑實兼陰傷 之證:
- 實熱徵:大下後仍腹滿、目視高,屬熱結未盡,腑氣不通。
- 陰傷徵:長期發熱、瀉下傷津,生地黃汁既可涼血退熱,又能預防驚癇(陰虛風動)。
4. 與「紫丸」的治療銜接
紫丸(含巴豆、赤石脂等)性更峻烈,用後「大下」卻熱不退,恐因燥屎堅結或熱邪深伏。地黃汁湯改以芒消軟堅、大黃通腑,佐生地汁滋潤,既延續瀉下思路,又調整策略以適應津傷變證。
總結
此方體現「急下存陰」思想,通過瀉熱結、護陰液,阻斷熱極生風(癇證)之勢。其組成邏輯清晰,針對變蒸過度轉化的實熱夾陰傷證,堪稱古代兒科急症處理的典範。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半(末),生地黃(汁)8合,芒消1兩。
上合和。
每服5合,日2次。以利為度,不須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汁湯,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大黃1兩半(末),生地黃(汁)8合,芒消1兩。 主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地黃汁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組成:地黃汁半合,黃芩3分,大黃1分,甘草(炙)1分,梔子仁2分。 主治:除熱。主治:少兒始滿月變蒸,時患驚,欲作癇,已服紫丸,已大下熱猶不折,腹滿脹,目視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