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熱地黃汁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陰,症狀如高燒、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等,生地黃可有效清熱降火,緩解熱症。
- 滋陰生津:生地黃滋陰生津,可補充人體因熱病消耗的津液,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可改善因熱傷陰所導致的皮膚乾燥、便祕等問題。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以生地黃滋陰降火,但單用生地黃滋陰之力過於厚重,容易導致寒涼過度,而黃芩的加入可輔助生地黃清熱瀉火,避免寒涼之弊。
- 抑制濕熱: 除熱地黃汁湯主治熱病,熱邪傷津,耗損陰液,常伴有濕熱內蘊。黃芩清熱瀉火之餘,又能燥濕,可有效抑制濕熱,使熱病更快痊癒。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方劑中的地黃性寒,滋陰涼血,但單用地黃則難以瀉熱,故需加入大黃以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以更好地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目的。
- 促進藥物吸收:大黃能通腸道,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藥物吸收,使其他藥材的藥效更好地發揮。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含有生地黃、熟地黃等寒涼藥材,甘草性甘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減輕脾胃寒涼之副作用。
- 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以降低生地黃、熟地黃等藥材的毒性,保護患者的腸胃功能。
甘草在除熱地黃汁湯中起到平衡藥性、保護患者的作用,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地黃滋陰降火,但容易導致寒涼內盛。梔子加入後,可協同地黃清熱瀉火,避免陰寒過盛。
2. 瀉肝火:梔子善於清瀉肝火,而除熱地黃汁湯主治熱病邪熱入營,常伴有肝火上炎的症狀。梔子加入後,可以清瀉肝火,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除熱地黃汁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除熱地黃汁湯」主要用於治療幼兒在變蒸期(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理性發熱)時出現驚癇症狀的患者。其主治證候特點為:
- 已經服用過四味湯和紫丸等方劑
- 瀉下後仍持續發熱不退
- 伴有腹脹症狀
- 眼睛直視或異常注視(可能暗示驚厥相關症狀)
此方針對的是變蒸期引發的熱性驚厥,治療焦點在於清熱解毒、涼血熄風,特別針對已下而熱不退的頑固性發熱。
組成藥物功效分析
生地黄汁:
- 用量最多,為君藥
- 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
- 針對驚癇引起的熱傷陰血
- 新鮮地黃汁生津力強,擅長消熱止驚
黃芩:
- 苦寒之品,清上焦、肺胃之熱
- 輔助地黃清熱,並有降火作用
- 古代認為能安胎止驚,可能對兒童驚厥有益
梔子仁:
- 清心除煩,清三焦火熱
- 協助地黃涼血,黃芩清熱
- 有助消除驚癇伴隨的煩躁、神志不寧
大黃:
- 用量最少,作為佐使藥
- 瀉熱通便,治療腹脹
- 小劑量輕瀉,既能除腹中餘熱,又不至傷正
- 配合其他藥物給邪以出路
炙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大黃瀉下之性
- 甘緩和中,防止寒涼藥物傷胃
- 小兒體質嬌嫩,使用炙甘草可保護脾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遵循「清熱涼血為主,佐以輕瀉」的治療策略:
- 主力清熱:地黃汁配合黃芩、梔子仁形成涼血清熱的核心組合,針對驚癇的主要病機——熱擾心神、肝風內動。
- 輕瀉設計:大黃用量極輕(僅1分),配合已服紫丸等瀉下劑後的狀態,意在微通腑氣而不致過瀉,解決腹脹症狀。
- 養陰扶正:地黃汁既能清熱又能滋陰,針對變蒸期幼兒生理特點,熱易傷陰的狀況。
- 配伍技巧:炙甘草緩和其他藥物的寒性,使全方更適合小兒服用。
此方特點在於:
- 以新鮮地黃汁為君藥,取其生津涼血之效優於乾地黃
- 藥物組成簡潔,劑量輕靈,適合小兒服用
- 治療層次清晰:先清熱涼血→再微通腑氣→最後固護脾胃
全方體現了對變蒸期驚癇「熱邪未盡」病機的準確把握,針對已用瀉下劑後仍熱的複雜情況,採取清補兼施、中病即止的策略,避免了過度治療損傷小兒正氣。
傳統服藥法
地黃汁半合,黃芩3分,大黃1分,甘草(炙)1分,梔子仁2分。
水8合,煮4合,去滓,下地黃汁。每服1合,日3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除熱地黃汁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 組成:地黃汁半合,黃芩3分,大黃1分,甘草(炙)1分,梔子仁2分。 主治:變蒸時患驚癇。已服四味湯紫丸,下後猶熱,腹脹目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