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熱地黃汁湯

CHU RE DI HUANG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寒性指數

3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肺經 28%
胃經 5%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脾經 1%
小腸經 0%
心包經 0%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脾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除熱地黃汁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陰,症狀如高燒、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等,生地黃可有效清熱降火,緩解熱症。
  2. 滋陰生津:生地黃滋陰生津,可補充人體因熱病消耗的津液,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可改善因熱傷陰所導致的皮膚乾燥、便祕等問題。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以生地黃滋陰降火,但單用生地黃滋陰之力過於厚重,容易導致寒涼過度,而黃芩的加入可輔助生地黃清熱瀉火,避免寒涼之弊。
  2. 抑制濕熱: 除熱地黃汁湯主治熱病,熱邪傷津,耗損陰液,常伴有濕熱內蘊。黃芩清熱瀉火之餘,又能燥濕,可有效抑制濕熱,使熱病更快痊癒。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方劑中的地黃性寒,滋陰涼血,但單用地黃則難以瀉熱,故需加入大黃以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以更好地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目的。
  2. 促進藥物吸收:大黃能通腸道,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藥物吸收,使其他藥材的藥效更好地發揮。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方劑中含有生地黃、熟地黃等寒涼藥材,甘草性甘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減輕脾胃寒涼之副作用。
  2. 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以降低生地黃、熟地黃等藥材的毒性,保護患者的腸胃功能。

甘草在除熱地黃汁湯中起到平衡藥性、保護患者的作用,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除熱地黃汁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地黃滋陰降火,但容易導致寒涼內盛。梔子加入後,可協同地黃清熱瀉火,避免陰寒過盛。

2. 瀉肝火:梔子善於清瀉肝火,而除熱地黃汁湯主治熱病邪熱入營,常伴有肝火上炎的症狀。梔子加入後,可以清瀉肝火,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除熱地黃汁湯 」

除熱地黃汁湯,顧名思義,是以「生地黃」為君藥,輔以「黃芩」、「大黃」、「甘草」、「梔子」四味中藥組成的方劑。相傳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有提及此湯,主治當服用製劑「四味湯紫丸」時,患者出現驚癇症狀。

組成介紹:

  1.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大黃: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3. 黃芩: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4. 生地黃:生地黃性味甘、寒,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5. 梔子: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主治功效:

除熱地黃汁湯主治服用製劑「四味湯紫丸」時,患者出現驚癇症狀。服用藥物後,病情有所好轉,但仍感到全身發熱,腹部脹滿,而且眼睛一直向上看。

用法用量:

除熱地黃汁湯的用法和用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中醫師確定,一般情況下,每日一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2. 脾胃虛寒者慎用。

  3.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

傳統服藥法


地黃汁半合,黃芩3分,大黃1分,甘草(炙)1分,梔子仁2分。
水8合,煮4合,去滓,下地黃汁。每服1合,日3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除熱地黃汁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 組成:地黃汁半合,黃芩3分,大黃1分,甘草(炙)1分,梔子仁2分。 主治:變蒸時患驚癇。已服四味湯紫丸,下後猶熱,腹脹目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