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腸湯

YU CH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藏經》卷下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胃經 18%
脾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3%
三焦經 9%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浴腸湯方中含有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腑,適用於熱結便祕、腸道積熱等症。浴腸湯主治腸燥便祕,大黃在此起著清熱通便的作用,使積滯之物得以排出,恢復腸道正常功能。
  2. 引藥入腸: 大黃苦寒之性,可引藥入腸,促進藥效的發揮。浴腸湯中其他藥材,如芒硝、枳實等,皆需藉助大黃的引導作用,纔能有效地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大黃在浴腸湯中扮演著瀉熱通便和引藥入腸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浴腸湯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所含的靛玉紅等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

浴腸湯常用於治療腸胃熱症,如痢疾、腸炎等,大青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腸道病菌,涼血消腫作用則可以緩解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浴腸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腸胃熱盛、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梔子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炎症,促進排泄。
  2. 緩解腸道痙攣,止痛:梔子具有解痙止痛的功效。對於腸道痙攣引起的腹痛,梔子可以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浴腸湯中加入梔子,可以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痙攣,從而達到治療腸胃熱盛、濕熱下注等疾病的目的。

浴腸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浴腸湯為瀉下通便之劑,甘草性甘平,可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2. 調和藥性: 浴腸湯中其他藥材如芒硝、大黃等性寒,甘草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重,達到溫和瀉下的目的。

甘草作為君藥,可起到緩和、調和的作用,使浴腸湯更安全有效地達到通便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浴腸湯」,由大黃、大青葉、梔子、甘草組成。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涼血、清熱潟火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解毒、清熱潟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身體發熱、瘧疾、感冒、發燒、喉嚨痛、出血、中毒、炎症、肝腎疾病。

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清熱潟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熱証。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浴腸湯具有清熱解毒、瀉下、止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治陽氣出錯而發狂,發展下去就會轉變為黃疸。浴腸湯通過清熱解毒,瀉下積滯,清熱瀉火,止血涼血來治療陽氣出錯而發狂。

總之,中藥方劑「浴腸湯」具有清熱解毒、瀉下、止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治陽氣出錯而發狂,發展下去就會轉變為黃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服用後,大便次數增多,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癲狂狂躁

相同名稱方劑


浴腸湯,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大黃4兩(濕紙裹,煨),大青葉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1兩。 主治:陽厥發狂,將成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