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浴腸湯方中含有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腑,適用於熱結便祕、腸道積熱等症。浴腸湯主治腸燥便祕,大黃在此起著清熱通便的作用,使積滯之物得以排出,恢復腸道正常功能。
- 引藥入腸: 大黃苦寒之性,可引藥入腸,促進藥效的發揮。浴腸湯中其他藥材,如芒硝、枳實等,皆需藉助大黃的引導作用,纔能有效地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大黃在浴腸湯中扮演著瀉熱通便和引藥入腸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浴腸湯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所含的靛玉紅等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
浴腸湯常用於治療腸胃熱症,如痢疾、腸炎等,大青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腸道病菌,涼血消腫作用則可以緩解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浴腸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腸胃熱盛、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梔子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炎症,促進排泄。
- 緩解腸道痙攣,止痛:梔子具有解痙止痛的功效。對於腸道痙攣引起的腹痛,梔子可以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浴腸湯中加入梔子,可以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痙攣,從而達到治療腸胃熱盛、濕熱下注等疾病的目的。
浴腸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浴腸湯為瀉下通便之劑,甘草性甘平,可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 調和藥性: 浴腸湯中其他藥材如芒硝、大黃等性寒,甘草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重,達到溫和瀉下的目的。
甘草作為君藥,可起到緩和、調和的作用,使浴腸湯更安全有效地達到通便之效。
主治功效
浴腸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大黃
- 大青葉
- 梄子
- 甘草
古文記載主治:
陽厥發狂,將成疸。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浴腸湯」主治「陽厥發狂,將成疸」。
- 陽厥發狂: 指的是由於陽熱之邪過盛,導致氣機逆亂,出現四肢厥冷,甚至神志狂亂的症狀。此方中,大黃、大青葉和梄子均有清熱之效。大黃苦寒,能瀉下熱結,通腑降濁;大青葉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梄子苦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三藥合用,可清瀉體內鬱積之熱邪,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厥逆和發狂的症狀。
- 將成疸: 指的是疾病發展下去將要形成黃疸。黃疸多由於濕熱蘊結肝膽所致。大黃、大青葉和梄子均有清利濕熱的作用。大黃瀉下通便,可導濕熱從大便而出;大青葉和大青葉清熱解毒,可清除體內濕熱之邪;梄子利尿,可導濕熱從小便而出。三藥合用,可清除體內濕熱,防止黃疸的形成。
- 甘草調和: 甘草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大黃等苦寒藥物的刺激性,保護胃氣。
綜合分析:
「浴腸湯」以清熱解毒、瀉下通腑、利濕退黃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大黃、大青葉和梄子合力清除體內鬱積的熱邪和濕熱,使氣機通暢,腑氣通利,從而治療陽厥發狂和預防黃疸的形成。甘草則起到調和諸藥,保護胃氣的作用。
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看,大黃具有通便、消炎、解毒的作用;大青葉具有清熱解毒、抗病毒的作用;梄子具有利尿、降壓、抗菌的作用;甘草則具有調和諸藥、緩衝胃酸的作用。這些藥理作用與古文記載的主治功效相吻合,進一步證實了「浴腸湯」的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服用後,大便次數增多,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癲狂狂躁
相同名稱方劑
浴腸湯,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大黃4兩(濕紙裹,煨),大青葉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1兩。 主治:陽厥發狂,將成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