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氣丸

承氣丸

CHENG Q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承氣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下的功效。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承氣丸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腹痛、發熱、濕熱瀉痢等症,大黃作為其主要藥材,可通過瀉熱通便,去除體內積熱,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糞便排出,緩解便祕症狀。因此,大黃在承氣丸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是其瀉下功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承氣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承氣丸主要以瀉下藥為主,藥性峻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刺激的作用,可以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猛烈,減輕患者的痛苦。
  2.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具有健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發揮瀉熱通便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承氣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承氣丸主治「一切傷食」,意指因飲食不節、積滯內停所致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便秘或泄瀉臭穢等症。其核心在於「通腑瀉積」,通過攻下導滯,使宿食瘀熱從腸道排出,恢復中焦運化之功。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1. 大黃(半斤)

    • 為君藥,性苦寒,歸胃、大腸經,具「瀉熱通腸、破積導滯」之效。
    • 大劑量使用(半斤),峻下熱結,直接蕩滌腸胃積滯,針對傷食化熱、腑氣不通之實證。
  2. 粉甘草(二兩)

    • 為佐使藥,甘平緩急,能調和大黃峻烈之性,避免瀉下太過而傷正。
    • 甘草與大黃配伍,形成「峻下佐以甘緩」的結構,既保障瀉下之力,又護脾胃之氣。
  3. 黑糖為丸

    • 黑糖味甘溫,能緩和藥性,兼顧矯味,使丸劑易於服食。
    • 甘味與大黃之苦寒相合,寓「瀉中有補」之意,減少對胃腸刺激。
  4. 燈心湯送服

    • 燈心性淡微寒,能清心利尿,輔助瀉熱,防止熱毒上擾心神。

三、治療原理推演

  1. 攻積瀉熱為主

    • 大黃為瀉下要藥,針對傷食後「宿食內停→鬱而化熱→腑氣壅滯」的病機,通過瀉下使熱結隨大便排出,體現「通因通用」之法(即便泄亦需攻積)。
  2. 甘緩護正為輔

    • 甘草與黑糖中和峻猛之性,避免瀉後氣虛,契合「急下存陰」兼「保胃氣」的思維。
  3. 瀉後調補

    • 強調瀉下4-5次後用「陳米湯補正」,因陳米湯甘淡平和,能修復胃氣;若慮脾胃受損,再以橘餅扶脾丸(推測含陳皮、白朮等藥)健脾消滯,形成「先攻後補」的完整治療鏈。

四、配伍特點

  • 簡潔峻猛:僅兩味主藥,大黃主攻、甘草主和,符合傷食急症需「速去其邪」的原則。
  • 動態調護:並非一味瀉下,而是預設「瀉後補正」的步驟,體現中醫「祛邪不傷正」的整體觀。

總結:此方以通腑導滯為核心,通過大黃峻下結合甘草緩衝,黑糖製丸緩和藥性,適用於實熱傷食之急證,並預留後續調補空間,展現古人對攻補節奏的精準把控。

傳統服藥法


大黃半斤,粉甘草2兩。
上為細末,黑糖為丸,如肥皂子大。
每服1丸,燈心湯送下。瀉下4-5次後,用陳米湯補正。如恐脾胃受傷,接服橘餅扶脾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承氣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大黃8錢,消石12錢。 主治:腹滿或燥屎不通者。

承氣丸, 出處:《丁甘仁家傳珍方選》。 組成:大黃半斤,粉甘草2兩。 主治:一切傷食。

承氣丸,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大黃2兩,杏仁2兩,枳實1兩,芒消1合。 主治:傷寒、時氣、溫病,10餘日不大便者。

承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大黃(銼,炒)3分,鬱李仁(湯浸去皮,研)1兩,枳實(去瓤,麸炒)1兩,朴消(研)1兩。 主治:傷寒、時氣、溫熱病,大便不通。

承氣丸,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别研),枳實1分(麸炒令黃色),川芒消2兩,大麻仁1兩(研入)。 主治:熱病,若10餘日不大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