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黃飲中含有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甘黃飲中可能含有較為燥烈或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降低其刺激性,避免對人體造成負擔。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其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芪同用,可以增強補氣作用,改善脾胃虛弱等症狀。
甘黃飲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作用。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功效。
方劑中,大黃配合其他藥物,如黃芩、甘草等,可清熱瀉火,解毒通便,適用於熱結便祕、濕熱痢疾等症。大黃的加入,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更能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黃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懸癰未成膿者:
懸癰指發生於會陰部位的癰腫,多因濕熱下注、氣血壅滯所致。「未成膿」即癰腫初期,局部紅腫熱痛,但尚未化膿潰破。此時治療當以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為主,防止癰腫進一步化膿潰爛。
組成藥物分析
生甘草:
- 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在癰疽初起時,生甘草能清解熱毒、調和藥性,減緩大黃峻瀉之性,兼顧護胃。
熟大黃:
- 性苦寒,歸脾、胃、大腸、肝經,經酒製後瀉下力稍緩,偏重活血化瘀、瀉火解毒。
- 酒煎可增強其宣通血脈之效,適用於熱毒壅滯之癰腫,能瀉火通便、導瘀熱下行。
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瀉火,解毒散結:
生甘草解毒,熟大黃瀉火,二者協同清解熱毒,針對懸癰之濕熱火毒病機。 - 活血通絡,防膿成:
熟大黃酒煎後強化活血之功,疏通局部氣血壅滯,阻斷癰腫化膿之勢。 - 酒煎與空心服:
- 酒能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空心服(空腹)使藥物吸收迅捷,尤適急症。
推論擴展功效
此方雖主治懸癰,但從藥物配伍看,亦可用於其他實熱癰腫初起(如癤腫、丹毒),或濕熱便秘兼見局部腫痛者,凡屬熱毒壅滯、未成膿潰者,皆可斟酌應用。
總結
甘黃飲以簡馭繁,通過甘草調和解毒、大黃瀉火活血,契合「熱者寒之」「結者散之」原則,體現中醫針對癰疽初起「截斷病勢」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甘草、熟大黃。
酒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甘黃飲,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生甘草、熟大黃。 主治:懸癰未成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