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車螯散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止癢:輕粉性寒,善於殺蟲止癢,對於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有較好的療效。小車螯散用於治療風濕熱毒引起的皮膚瘙癢,輕粉可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瘙癢症狀。
- 清熱解毒:輕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消炎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瘡瘍腫毒等,亦有一定的療效。小車螯散中,輕粉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作用,幫助消退皮膚炎症。
小車螯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小車螯散屬於辛溫燥烈之劑,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燥烈之功,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力更平和。
- 增強療效:甘草能解毒,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小車螯散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甘草可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車螯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泄腸胃積熱,促進糞便排出,緩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 清熱解毒: 大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熱毒入侵所致的各種熱性疾病,如癰疽、疔瘡、丹毒等。
小車螯散中運用大黃,結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清熱解毒,通便瀉熱,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車螯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癰疽」,屬外科瘡瘍重症。癰為陽證,局部紅腫熱痛;疽為陰證,多見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此方以攻毒散結、瀉火排膿為核心,針對癰疽之熱毒壅滯或膿成未潰者,透過內服助其消散或促膿排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車螯(海蛤殼):
性鹹寒,傳統用於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癰疽成因多與痰熱瘀滯相關,車螯能消痰火、散結塊,尤適於熱毒蘊結之癰腫。輕粉(氯化亞汞):
具強力攻毒殺蟲、逐水消腫之效。古方中常用於頑瘡惡瘡,以其毒性直折火毒,但須嚴格控制劑量。輕粉與車螯配伍,一者散結,一者攻毒,協力瓦解癰疽根底。甘草:
甘平調和,緩和輕粉峻烈之性,兼能解毒護胃。其「緩急」特性可減輕攻伐藥對正氣的損傷,並助他藥藥效延續。大黃:
苦寒瀉下,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活血通經。癰疽病機多伴腑氣不通、瘀熱內結,大黃瀉下導滯,使毒邪從二便而出,符合「通腑泄熱」之治則。
配伍特點
- 酒煎栝樓為引:
栝樓(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酒行藥勢,助藥力透達病所。空腹服藥,使藥效專注攻邪。全方以「毒藥攻毒」為思路,結合清熱、瀉下、散結,形成對癰疽的立體攻勢。
推論與現代思考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傳統外科治法,尤其輕粉的運用反映古代對峻烈藥物的膽識。然從現代視角看,輕粉(汞化合物)的毒性風險需謹慎評估,臨床應以安全為先。方中車螯與大黃的配伍,暗合「肺與大腸相表裡」理論,透過通腑瀉肺熱,間接緩解皮膚瘡毒,展現中醫整體觀思維。
傳統服藥法
車螯、輕粉、甘草、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和勻作服。
用栝樓1個,酒1碗同煎,空心調下前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車螯散有瀉下的作用,所以服用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 小車螯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小車螯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車螯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車螯、輕粉、甘草、大黃各等分。 主治:癰疽。
小車螯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 小車螯散(《直指》卷二十二。)出處:《直指》卷二十二。組成:紫貝大車螯(生,取殼1合,鹽泥塞滿,相合,麻線纏,鹽泥塗外,曬乾,炭火煅通紅,去泥,冷地出火毒1伏時)。主治:內消癰疽,取下惡毒。 。 主治:內消癰疽,取下惡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