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螯散

車螯散

CHE 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3.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5%
腎經 9%
肝經 9%
大腸經 9%
小腸經 9%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車螯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車螯散屬於辛溫解表藥,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性,使其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增強藥物對脾胃的保護作用,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同時也能減輕藥物的副作用。

因此,車螯散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車螯散乃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方,其組成中包含輕粉,乃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一、 解毒殺蟲: 輕粉性寒,善於解毒殺蟲,對於因蟲毒、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有顯著療效。車螯散多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疔瘡、癰疽等症,輕粉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二、 迅速止痛: 輕粉入血後能迅速止痛,對於疼痛劇烈之症,可起到快速緩解作用。車螯散中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控制疼痛,緩解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車螯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五發」(即發腦、發鬃、發眉、發頤、發背)及多種體表瘡瘍重症(癰疽、瘭、痼、癌),其特點在於針對「熱毒壅盛」初起之證,見發熱、瘡形初現、伴隨口渴等熱象。古代將體表瘡瘍歸於「火毒」「熱毒」為患,車螯散以「宣毒利下」為核心,速清熱毒,阻截病勢惡化,尤適用於瘡瘍未潰而熱毒熾盛階段。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紫背車螯

    • 車螯(蛤類)煅製後性寒,傳統用於解瘡毒,尤善治「發背癰疽」。鹽泥固濟煅燒,取其寒涼清熱、軟堅散結之性,兼具收斂瘡毒之效。
  2. 臣藥:輕粉、甘草

    • 輕粉(汞化合物)攻毒殺蟲,直折熱毒,古方常用於頑瘡惡疽,但其性烈,配伍甘草緩和毒性。
    • 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制約輕粉峻烈之弊。
  3. 佐使藥:大黃、黃芩、漏蘆、瓜根

    • 大黃瀉下通腑,導熱毒從二便出,符合「瘡瘍宜通」治則。
    • 黃芩清上焦熱,協同瀉火解毒。
    • 漏蘆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專治癰疽發背。
    • 瓜根(或指天花粉)清熱生津,兼治熱毒傷津之口渴。

全方配伍特點

  • 內外合治:車螯、輕粉外用傳統治瘡,今內服以清解深層熱毒;大黃、黃芩等內清臟腑,體現「表裡雙解」思路。
  • 攻毒與護正並行:輕粉、大黃峻猛攻邪,佐以甘草、瓜根緩和護津,避免傷正。
  • 給藥靈活:薄荷湯輕揚宣散,助藥力達表;酒性辛熱,反佐寒藥並助藥力速行,適用於急症。

適用機理推論
此方針對「陽熱壅盛」之瘡瘍,以瀉火解毒、通利二便為主,迅速削弱熱毒勢頭,防止熱毒內陷。其組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與「通腑泄熱」的結合,適合體實邪盛者,可能對現代醫學的化膿性感染(如蜂窩組織炎、癤腫等)初期屬熱毒證者有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紫背車螯1只(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地上出火毒用),輕粉2錢,甘草2錢,大黃5錢,黃芩,漏蘆(去須) 半兩,瓜根半兩。
宣毒利下。
上為末。
每服2錢,薄荷湯下;速利,酒下亦可。熱退為度,大人、小兒四季皆可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癤和癰唾液腺炎背部膿瘡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車螯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車螯殼(燒灰)10兩,黃連(去須)1兩,蜆殼(多年白爛者,以黃泥裹燒)5兩。 主治:乳癰及一切腫毒。

車螯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紫背車螯1隻(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地上出火毒用),輕粉2錢,甘草2錢,大黃5錢,黃芩,漏蘆(去須)半兩,瓜根半兩。 主治:宣毒利下。主治:癰疽初發腫痛,或少年熱盛發背等。

車螯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下。 組成:紫背大車螯(1名車蛾,每個用草先紮定,上用鹽泥固濟,日乾,簇火煅之,候通紅,半時辰許離火,候通手取,敲去泥,以器皿合在淨地上,出火毒半日許,令碾,羅爲細末,沙合收),甘草(炙,碾爲末),輕粉。 主治:五發(發腦、發鬃、發眉、發頤,發背)、癰疽、瘭、痼、癌、纔覺發熱,瘡已現,發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