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餘糧飲
YU YU LIA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寒 (0.32)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脾經 21%
大腸經 17%
心經 10%
肺經 10%
腎經 6%
肝經 6%
小腸經 6%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禹餘糧飲方劑中包含「禹餘糧」,這並非單一藥材,而是指 「澤瀉」。
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 藥材名稱演變: 「禹餘糧」為澤瀉的別名,源於《神農本草經》。古籍中常以別名記載藥物,後世藥方沿用此名,便沿用「禹餘糧」稱呼澤瀉。
- 方劑命名: 此方名為「禹餘糧飲」,本身就以澤瀉的別名命名,用以突出其主要藥材。此舉方便辨認藥方,並強調澤瀉在方劑中的重要地位。
禹餘糧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解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禹餘糧飲中包含多味藥材,性味各不相同,甘草可使諸藥性味相協調,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達到最佳療效。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能協同其他藥材,加強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降低石膏的寒涼性,使藥效更加全面。
禹餘糧飲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脾胃失調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禹餘糧飲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與輕粉搭配使用,能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利濕止瀉,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禹餘糧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癧」,即頸項淋巴結結核或慢性腫大之症,古稱「瘰癧」「老鼠疮」,屬痰瘀互結、久病虛損之證。傳統認為,瘰癧多因肝鬱氣滯、痰濕凝滯,或陰虛火旺、耗傷氣血所致,治療需攻補兼施,兼顧化痰散結與扶正。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禹餘糧(主藥)
- 性味甘澀平,主入脾胃,傳統用於「鎮痛解毒、收斂固澀」。其礦物粉質可吸附痰濕穢濁,結合甘草引導藥力,推測其機理為:
- 物理吸附:礦物細粉可能吸附淋巴結周邊痰濕分泌物,促進局部代謝。
- 收斂拔毒:古藉載其能「澀腸止瀉」,此處或藉其收斂之性,促使瘰癧潰後膿毒外排。
- 性味甘澀平,主入脾胃,傳統用於「鎮痛解毒、收斂固澀」。其礦物粉質可吸附痰濕穢濁,結合甘草引導藥力,推測其機理為:
甘草(輔藥)
- 半生(清熱解毒)、半炙(補益脾胃),具雙向調節:
- 解毒緩急:生甘草清解熱毒,緩和瘰癧局部炎症。
- 護胃扶正:炙甘草補中益氣,防禹餘糧、膩粉傷胃,契合「瀉後補粥」的治療思路。
- 半生(清熱解毒)、半炙(補益脾胃),具雙向調節:
膩粉(佐藥)
- 即輕粉(甘汞,Hg₂Cl₂),微量研用,古法攻毒逐水:
- 腐蝕拔毒:促進瘰癧潰破排膿,適用於結核未潰階段,但毒性強需嚴格劑量。
- 協同瀉下:與禹餘糧共奏「通因通用」之效,使痰瘀從腸道瀉出。
- 即輕粉(甘汞,Hg₂Cl₂),微量研用,古法攻毒逐水:
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以「礦物吸附+毒性攻毒」為核心,透過禹餘糧收斂痰濕、膩粉微量腐蝕拔毒,輔以甘草調和藥性,形成「瀉實→補虛」的節奏:
- 先攻邪:禹餘糧吸附痰瘀,膩粉刺激排膿,生甘草解毒,促使淋巴結內腐敗物質從腸道瀉下。
- 後補虛:瀉後服薤粥(薤白性辛溫,通陽散結),既護胃氣,又防痰濕再凝,符合「祛邪不傷正」思路。
潛在禁忌(依古法邏輯推論):
- 膩粉毒性需嚴格控量,瘰癧已潰者慎用,防汞蓄積。
- 瀉後虛弱需及時補益,否則易致正氣虧虛。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通下排穢」的治法,結合礦物藥與毒性藥的協同作用,適用於痰瘀膠結之實證瘰癧,虛證瘰癧則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禹餘糧粉(研)1兩(分作兩帖),甘草1兩(半生半炙,捶碎),膩粉(研)半分(分作兩帖)。
上先將甘草半兩,以水1升,煮取半升,調禹餘糧末並膩粉各1帖,空心頓服。當瀉下惡物,未愈再服,瀉後以薤粥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禹餘糧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禹餘糧粉(研)1兩(分作兩帖),甘草1兩(半生半炙,捶碎),膩粉(研)半分(分作兩帖)。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