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癢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藥性,調和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解藥物毒性、調和脾胃的作用。止癢湯多為辛涼性藥物,容易損傷脾胃,加入甘草可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 增強療效,助藥力達皮:甘草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與其他止癢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快更有效地到達皮膚,促進止癢效果。同時,甘草還能調節免疫功能,減輕瘙癢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癢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痔瘡痔核脫落後局部瘙癢」,屬外科外用方。痔核經治療(如結紮、腐蝕法)後,組織壞死脫落,新肉生長時常見傷口刺癢,中醫認為此與「血虛風燥」或「濕熱未清」有關。此方以煎湯外洗,直接作用患處,緩解局部不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僅「大粉甘草」一味,其運用特點如下:
甘草的藥性與外治作用
- 性味功效:甘平,傳統內服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外用則取其「解毒斂瘡」之效。
- 外用機理:
- 清熱緩急:甘草所含甘草酸(Glycyrrhizin)具抗炎作用,可減輕痔瘡術後傷口輕度發炎反應。
- 潤燥止癢:其甘潤之性可局部滋潤皮膚,改善因組織修復時乾燥或濕熱餘毒導致的瘙癢。
- 傳統經驗:古代醫家認為甘草能「調和百藥」,外洗亦能協調局部氣血運行,助傷口修復。
「大粉甘草」的選材意義
- 「大粉」可能指甘草粗末或特定炮製規格(如粉甘草),利於煎煮時成分釋出,增強湯液黏稠度,外洗時形成保護膜,減輕摩擦刺激。
三、推衍功效與原理延伸
此方雖簡,但符合中醫「簡便驗廉」的外治理念:
- 單味成方的思路:針對痔瘡術後「虛中夾瘀熱」的病機,甘草兼具清解與潤養,避免苦寒藥傷正或過於溫燥。
- 外洗的物理作用:濃煎後溫洗可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清潔創面,甘草原液黏滯性可能附著患處,延長藥效。
結語
《止癢湯》體現中醫外治「藥簡力專」的特色,以甘草單味外洗,契合痔瘡術後「修復期」的病理特點,通過清熱潤燥、局部保護而達止癢之效。後世亦可見類似單方(如甘草煎湯治皮膚皸裂),反映其外治機理的延展性。
傳統服藥法
大粉甘草。
止癢。
煎濃湯,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癢湯,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大粉甘草。 主治:止癢。主治:痔瘡痔核落後肉癢者。
止癢湯,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皮膠125g,白礬(研末)31g,硫黃31g,蛤蟆草31g。 主治:皮膚瘙癢症。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