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制甘草法」中包含甘草,這是因為甘草本身性味甘平,但卻具有較強的藥性,因此需要經過特殊的處理,來減輕其藥性,使其更適合臨牀應用。
制甘草法的目的是降低甘草的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甘草經過特殊處理後,會減少其毒性成分,如甘草酸,同時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例如緩解脾胃虛弱、咳嗽等症狀。
因此,制甘草法是中藥學中常見的藥物加工方法,有助於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及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制甘草法】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懸癰腫痛,或發熱,不問腫潰。癰疽。
此方主治「懸癰」與「癰疽」,皆屬中醫外科範疇之瘡瘍病症。
- 懸癰:指生於會陰部之癰腫,多因濕熱下注或毒邪蘊結所致,症見腫痛、發熱,甚則潰膿。
- 癰疽:泛指體表化膿性感染,未潰為癰,已潰為疽,多因氣血瘀滯、熱毒壅盛而發。
本方標明「不問腫潰」,意指無論瘡瘍初起(腫痛未破)或已潰爛,皆可應用,顯示其具有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瘡生肌 之綜合功效。
組成與製法邏輯分析
藥物組成
- 大甘草(1兩)
甘草性甘平,生用偏涼,炙用偏溫,為「國老」之藥,具調和諸藥、解毒緩急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解百藥毒,和一切寒熱邪氣」,尤擅緩解熱毒瘡瘍。
特殊製法解析
切作三節,澗流水浸透:
- 「澗流水」為流動活水,古人認為其性清潔而具穿透力,能助甘草滲透藥性。
- 切片浸透,旨在使甘草充分吸收水液,利於後續「水盡為度」之炮製。
慢火炙乾,反覆浸炙至水盡:
- 通過反覆「浸透→炙乾」,使甘草藥性由生轉熟,兼顧生甘草清熱解毒與炙甘草溫補緩急之效。
- 「水盡為度」象徵濃縮藥力,強化其斂瘡托毒作用。
無灰酒煎服:
- 「無灰酒」即純米酒,無添加石灰等雜質,取其辛溫行散之力,助藥性直達病所。
- 酒煎可增強活血通絡、促進瘡毒外發之效,符合「癰疽宜托」的治療原則。
治療原理推論
解毒消腫:
甘草本身解毒,經反覆浸炙後,甘緩之性增強,能緩解瘡瘍熱毒之急痛。托毒生肌:
炙製後甘草性溫,配酒煎服可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助瘡毒外透或潰後生肌。調和氣血:
甘草甘平調中,酒性辛散,二者協同調節局部氣血壅滯,改善腫痛發熱。
關鍵邏輯
此方通過 炮製手法(浸炙結合) 與 服法(酒煎) 的設計,將甘草單味藥的潛力最大化:
- 浸水炙乾,使藥性「由涼轉平而微溫」,既不清涼傷陽,亦不過溫助火,適合瘡瘍各階段。
- 酒煎增強行散托毒之力,契合外科「欲消先托」之治則,體現簡便方劑的靈活運用。
總結
【制甘草法】以單味甘草透過特殊炮製與服法,達到 清中有托、消斂兼備 的效果,針對瘡瘍「熱毒—氣血壅滯」的核心病機,展現中醫「簡藥精用」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甘草1兩(切作3節)。用澗流水1盞浸透,慢火炙乾,仍投前水浸透,又炙又浸,水盡為度,為細末。
以無灰酒1碗,煎7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制甘草法, 出處:《醫統》卷八十一。 組成:大甘草1兩(切作3節)。 主治:懸癰腫痛,或發熱,不問腫潰。癰疽。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