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甘草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緩和藥性: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 調和藥物: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物,使藥性更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在方劑中起到重要作用,既能保護脾胃,又能調和藥性,使其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大黃甘草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對於熱結便祕、腹痛、腸燥等症狀,大黃可以有效地清熱瀉火,促進腸道蠕動,通暢大便。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大黃峻猛之弊的作用。大黃性寒,服用過量容易引起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甘草可以中和其寒性,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主治功效
大黃甘草湯主治功效分析
藥方組成
- 大黃: 四兩
- 功能: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消積除癥,涼血止血。
- 甘草: 一兩 (可倍加至二兩)
- 功能: 調和藥性,緩和藥力,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肛門之急迫。
古文記載主治病症
綜合各家古籍記載,大黃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食已即吐: 吃完東西就立即吐出。
- 大便秘結/久秘: 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甚至多日不排便。
- 上中下三焦消渴: 消渴症狀,涉及上、中、下三焦。
- 內熱熾盛,幽門不通,上衝吸門,食入反出: 體內熱邪旺盛,導致幽門不通,食物無法下行,反而向上衝出口腔。
- 水黃: 一種黃疸症狀。
- 發熱時痰喘氣急,或目閉神昏,眩暈顛仆,悶亂搐搦者: 發熱伴隨痰多、氣喘、神志昏沉、眩暈、抽搐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大黃甘草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通腑瀉熱,降逆止嘔: 大黃苦寒,具有 শক্তিশালী的瀉下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積熱,尤其是腸胃之熱。通過通便,使壅積在胃腸的食物、熱邪得以排出,從而使上逆的氣機下降,嘔吐自然停止。古籍中常用「欲求南風,先開北牖」、「逆而折之,使其下行」來形容此治療原理,意即通過疏通下焦來緩解上逆的症狀。
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甘草甘平,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作用。在本方中,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二:
- 緩解大黃的峻烈之性: 大黃藥性峻猛,甘草可以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避免過度瀉下造成的損傷。
- 緩解肛門急迫: 針對便秘患者,甘草能「緩肛門之急迫」,使排便更加順暢。
- 調和脾胃: 甘草補脾益氣,對於脾胃虛弱者,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針對病機,因證施治: 古籍中強調了不同嘔吐類型的區別,並指出大黃甘草湯主要適用於「食已即吐」,且是由於「胃中火盛」、「有火」、「食壅」導致的「升而不降」的情況。對於「朝食暮吐,仍然完穀」的「寒證」則不宜使用。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即根據不同的病機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調整劑量,靈活應用: 古籍中提到「倍加甘草」可以加強治療便秘的效果,說明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方劑中各藥物的劑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結
大黃甘草湯是一個簡潔而有效的方劑,以大黃的瀉熱通便為主,甘草的調和緩急為輔,二藥相配,共奏瀉熱降逆、通便止嘔之功。主要用於治療實熱內結、腑氣不通、氣機上逆所致的食已即吐、大便秘結等症。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學「通因通用」、「逆者折之」等治療法則,並強調了辨證論治和靈活應用的重要性。
傳統服藥法
甘草黑豆湯加大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甘草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大黃4兩,甘草1兩。 主治:食已即吐者。
大黃甘草湯,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甘草黑豆湯加大黃。 主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大黃甘草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大黃1倍,甘草(生)減半。 主治:痘爲痰悶,不得發出。
大黃甘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水黃。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語聲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