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

《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一書,承載著民國時期上海乃至江南一帶著名中醫大家丁甘仁先生的醫學智慧與臨床經驗,是一部極具史料與學術價值的傳統醫學著作。書名中的「家傳珍方」四字,點明了本書的性質,它並非泛泛的醫學理論闡述,而是匯集了丁氏家族世代相傳、並經丁甘仁先生豐富發展的實用驗方,這些方劑凝結著深厚的臨床實踐精華,被視為珍貴的醫學寶藏。

該書的底本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所藏的民國遠志精舍抄本,這說明其在當時是以手抄本形式流傳,進一步凸顯了其作為「家傳」而非廣為出版的特性。這種形式的傳承往往意味著內容的私密性與珍貴性,僅在特定圈子或門人弟子間傳習,體現了當時中醫學術傳承的一種重要模式。

從提供的目錄片段來看,本書內容以「內科」為主體,涵蓋了範圍極廣的臨床常見疾病。包括感冒、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牙痛等五官及呼吸系統上部疾患;咳嗽、哮喘、胸痛、心悸、胸悶、氣短等肺系及心系疾病;胃痛、腹痛、腹瀉、便秘、嘔吐、黃疸等脾胃及肝膽疾病;水腫、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統疾患;遺精、陽痿等男科問題;以及月經不調、白帶、崩漏、帶下、胎動不安、難產、產後血崩、產後惡露不盡、產後乳汁不足等豐富的婦科及產科內容。這個目錄結構呈現出一本全面涵蓋內科常見及部分疑難雜症的臨證手冊性質,反映了丁甘仁先生作為一代名醫,其診治範圍的廣博。

然而,提供內容更深入的部分,即具體方劑的介紹,卻集中於「丸部」、「散部」和「膏方」這幾個劑型,且所選方劑的治療範疇與前述內科目錄部分呈現出一定的補充或側重。雖然目錄以內科打頭,但具體呈現的方劑卻有不少針對瘡瘍、腫痛、疔毒、瘻管、皮膚病、濕痰流注等偏向中醫外科學或皮科範疇的病症。這或許意味著:一、本書的完整內容遠不止於內科,很可能還包含大量外、婦、兒科等其他科的方劑;二、即使在內科部分,也包含了許多需要運用強效或外用方劑治療的疑難雜症或併發症;三、丁甘仁先生的醫學特色,可能在於其對某些頑固性、疼痛性病症,特別是與痰濕、瘀血、火毒相關的疾病有獨到的治療方法,而這些方法常體現在其獨門的丸、散、膏方之中。

深入分析提供的「丸部」、「散部」和「膏方」的具體方劑,更能體會到本書的「珍」與「家傳」之處。這些方劑用藥大膽獨特,往往將尋常草木藥與礦物藥、動物藥、甚至某些特殊處理的材料結合使用,體現了非傳統學院派醫學教科書中常見的用藥風格,更接近於民間驗方、秘方或經驗方的積累與昇華。

在「丸部」中,例如「琥珀定痛丸」、「新制定痛丸」專治諸瘡腫痛,用到了琥珀、乳香、沒藥、硃砂等活血、定痛、安神、解毒之品,其中「新制定痛丸」甚至用了「菸灰」,令人稱奇,這類偏方性質的加入,或許正是「家傳」經驗的體現。另一類如「拔管丸」專治瘡毒疔漏,使用了蛐蟮、蜣螂蟲、刺蝟皮、象牙屑、穿山甲等大量動物藥,這些藥材在中醫外科中常被用於搜風、通絡、解毒、去腐生肌,但如此集中且以丸劑內服,顯見其治療疔漏這種頑固性瘡瘍的峻猛與獨到。「秘製分清泄濁丸」治肝經濕火、淋濁下疳,用了生大黃、琥珀並以雞蛋清為丸,燒酒送下,方法特別,強調清泄濕熱毒邪。此外,還有「陽和丸」治療陰痰流注、漫腫不收,是經典陽和湯的丸劑形式,用熟地、鹿角膠、炮薑炭、白芥子、肉桂、麻黃、甘草,溫陽補血、化痰通絡,是治療陰寒性、痰濕凝滯性病症的有效方劑。「椒梅丸」、「九香如意丸」則分別用於消散痞瘕和平肝和胃,用藥以芳香行氣、活血化瘀為主,體現了對消化系統積滯、氣機不暢的治療思路。這些丸劑針對的病症廣泛,從疼痛、淋濁、瘡疔到痞瘕、痰核,涵蓋了內、外、婦科的一些疑難病證,用藥思路靈活多樣。

「散部」的方劑則以廣泛用於外敷的為主。「如意金黃散」是著名的外科外用散劑,廣泛用於癰疽、疔毒、跌打損傷、濕痰流注等多種紅腫熱痛或漫腫不收的瘡瘍。其組成中的天南星、蒼朮、厚朴、黃柏、薑黃、白芷、錦黃、天花粉等,多具備燥濕、清熱、解毒、消腫、活血、止痛的功效。特別是它針對不同病情的複雜調敷方法(清茶蜜調、蔥汁蜜調、蔥酒調、蜜水調、板藍根葉汁調),充分體現了臨床應用的細膩與經驗的累積。其他如「金箍散」、「皮脂散」、「玉露散」、「鵝黃散」、「黛鵝黃散」、「沖和膏」、「真雄黃生白礬」、「五美散」、「青蛤散」、「三黃二香散」、「螵蛸散」、「平安散」、「蟾酥散」等,也多是針對濕瘡、丹毒、疥瘡、膿窠、鼻衄、耳內出膿、坐板瘡、瘟毒漫腫疼痛、癰疽初起等皮膚及外科疾患。這些散劑大量使用了黃柏、石膏、青黛、滑石、爐甘石、黃丹、枯礬等清熱燥濕、收斂止癢、解毒去腐的藥材,以及雄黃、麝香、梅片、蟾酥、蠍尾、蜈蚣、草烏、狼毒等毒性較強、善於攻堅破積、解毒殺蟲的藥材。這再次印證了本書在治療某些頑固、疼痛、化膿或潰爛性病症上的獨特經驗,尤其是大量使用毒性藥物於外用或內服(小劑量或特殊炮製),這需要高度的臨床經驗和對藥性毒性的精準把握,恰恰符合「家傳珍方」的性質,這些方劑可能是丁氏家族在長期的外科或疑難病症治療中摸索出的效方。

「膏方」部分雖然只提供了一個「陽和膏」的方子,但其組方及炮製方法非常複雜,需要先用麻油浸泡多種新鮮草藥煎枯去渣,再浸泡多種乾燥藥材煎枯去渣,最後將淨油與炒廣丹煉膏,於微溫時加入肉桂、乳香、沒藥等細料。這種繁複的炮製過程和豐富的藥材組合(包括大量鮮藥、以及附子、草烏等溫陽散寒藥,與乳香、沒藥等活血止痛藥的結合),顯示了「陽和膏」在治療陰寒性、氣血凝滯性的瘡瘍(如痰毒、瘰癧、乳疽、陰毒流注等皮色不紅、漫腫的病變)方面的獨特定位與強大效力。這一方劑是中醫外科經典方「陽和湯」的外用膏劑化,但用藥和炮製更為複雜,可能是臨床經驗的進一步發展。

綜合來看,《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是一本集大成的醫學著作,雖然提供的目錄片段聚焦內科,但具體的方劑內容卻顯示出其在外科、皮膚科、以及某些頑固性內科疾病治療上的深厚積累與獨特風格。本書的特點體現在:

  1. 經驗性與實用性強: 方劑組成複雜而獨特,用藥大膽,包含大量礦物藥、動物藥及特殊處理的藥材,很多方劑不是教科書中的基礎方,而是經過臨床反覆驗證的經驗方。這與「家傳珍方」的名義高度吻合,代表著丁氏家族世代累積的臨證智慧。
  2. 治療範圍廣泛而側重突出: 儘管目錄涵蓋內科各類疾病,但提供的丸、散、膏方尤其擅長治療瘡瘍疔毒、瘻管、皮膚病、頑固性疼痛、體內積滯等偏向外科或疑難雜症的病症,顯示了本書在這些領域的特色與優勢。
  3. 劑型多樣: 包含了丸、散、膏等不同劑型,既有內服方,也有大量外用方,體現了根據病情需要靈活運用不同治療方法的策略。外用方劑的製備與應用方法尤為詳細,顯示了其在外治法上的深入研究與實踐。
  4. 用藥風格獨特: 廣泛使用具有較強毒性或特殊作用的藥材(如蟾酥、狼毒、草烏、蜈蚣、蠍子、雄黃、硃砂、廣丹等),這些藥物在中醫中常用於攻邪、解毒、止痛、化瘀、散結,但必須謹慎使用。這反映了丁甘仁先生在處理重症、頑疾時,敢於使用峻猛藥物的膽識與經驗。
  5. 歷史與學術價值: 作為民國時期名醫的家傳手抄本,本書是研究丁甘仁醫學思想、臨床用藥習慣及其所處時代醫學發展狀況的寶貴資料。它記錄了當時中醫在治療某些特殊病症時所採用的具體方藥和炮製方法,為後世研究和繼承傳統醫學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總而言之,《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是一部非同尋常的醫學著作,它不僅是一本包含豐富內科方劑的醫書,更是一部展現了民國時期一位醫學大家在外科、皮膚科及疑難雜症治療方面獨特經驗與精湛技藝的實錄。書中的方劑,特別是丸、散、膏方部分,用藥大膽、配伍精妙、炮製複雜,充滿了臨床智慧的光芒,是研究丁甘仁先生醫學思想和民國時期中醫臨床實踐的珍貴素材。雖然僅憑部分目錄和幾個劑型的摘錄無法窺其全貌,但已足以見其內容的豐富與價值的不凡。


一、丸部 (1)

一、丸部 (2)

一、丸部 (3)

一、丸部 (4)

一、丸部 (5)

二、散部 (1)

二、散部 (2)

二、散部 (3)

二、散部 (4)

二、散部 (5)

三、膏方 (1)

三、膏方 (2)

三、膏方 (3)

三、膏方 (4)

三、膏方 (5)

三、膏方 (6)

四、丹方 (1)

四、丹方 (2)

四、丹方 (3)

四、丹方 (4)

四、丹方 (5)

五、雜方 (1)

五、雜方 (2)

五、雜方 (3)

五、雜方 (4)

五、雜方 (5)

五、雜方 (6)

五、雜方 (7)

五、雜方 (8)

五、雜方 (9)

六、外症藥加細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