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在於梔子的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大黃散主治熱毒壅盛、腸胃實熱證,其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芒硝清熱瀉火,而梔子則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並可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傷陰。
同時,梔子性寒,可與大黃、芒硝等寒涼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清熱瀉火的效果,更有效地清除腸胃積熱,達到治療目的。
大黃散以大黃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熱結便祕、腹脹疼痛、濕熱瀉痢等症,大黃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緩解症狀。
- 引藥下行:大黃味苦,性寒,能引藥下行,促進其他藥物下達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因此,大黃散中加入其他藥物,可通過大黃的引導作用,更好地發揮藥效。
大黃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熱毒壅滯、氣機不利相契合。
鬱金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壅滯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同時,鬱金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機,緩解氣機不利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因此,鬱金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同時也能緩解疼痛,提高藥效,使大黃散的治療效果更顯著。
大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和藥性,避免大黃過於寒涼,減輕其對脾胃的損傷。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大黃配伍,能增強其瀉熱通便的功效,並減輕大黃引起的腹痛、腹瀉等副作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大黃散
大黃散為中醫常見方劑,主治上焦有熱,煩躁不安,無法入睡。
方劑組成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鬱金: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清熱涼血、化腐生肌、理氣行氣、降氣、清熱利濕等功效。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方劑應用
大黃散常用於治療上焦有熱,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等症狀。
總結
大黃散為中醫常用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傳統服藥法
大黃(略蒸熟,切,焙)2兩,亂發(燒灰)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溫熟水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散, 出處:《類證治裁》卷三。 組成:三棱、大黃。 主治:痞結,脅堅如石。
大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 組成:大黃5錢(炮),甘草5錢,滑石5錢,綠豆1合。 主治:大小便不通。
大黃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梔子半兩,大黃半兩,鬱金半兩,甘草2錢半。 主治:上焦熱而煩,不能睡卧。
大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 組成:甘草半兩(炙),川大黃半兩(炙),栝樓根3分。 主治:小兒胃中熱,日漸瘦。
大黃散, 出處:《誠書》卷十五。 組成:大黃、檳榔、芒消、黃連、黃柏、雄黃、白及、赤小豆、草烏各等分。 主治:風熱毒腫。
大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大黃1兩,瞿麥1兩,白乾葛1兩,牛蒡子1兩,地骨皮1兩,蒼朮1兩,升麻2兩,大青2兩,芍藥(赤者)2兩,枸杞子2兩,當歸2兩,吊藤2兩,黃芩2兩,黃連2兩,連翹2兩,羌活2兩,青皮2兩,鬱金2兩,芎2兩,桑白皮2兩,甘草2兩,牽牛(黃者)2兩,荊芥穗2兩。 主治:百種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