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散

大黃散

DA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4%
胃經 13%
肺經 13%
三焦經 9%
脾經 9%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膽經 4%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三焦經
脾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在於梔子的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大黃散主治熱毒壅盛、腸胃實熱證,其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芒硝清熱瀉火,而梔子則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並可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傷陰。

同時,梔子性寒,可與大黃、芒硝等寒涼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清熱瀉火的效果,更有效地清除腸胃積熱,達到治療目的。

大黃散以大黃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熱結便祕、腹脹疼痛、濕熱瀉痢等症,大黃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緩解症狀。
  2. 引藥下行:大黃味苦,性寒,能引藥下行,促進其他藥物下達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因此,大黃散中加入其他藥物,可通過大黃的引導作用,更好地發揮藥效。

大黃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熱毒壅滯、氣機不利相契合。

鬱金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壅滯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同時,鬱金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機,緩解氣機不利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因此,鬱金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同時也能緩解疼痛,提高藥效,使大黃散的治療效果更顯著。

大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和藥性,避免大黃過於寒涼,減輕其對脾胃的損傷。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大黃配伍,能增強其瀉熱通便的功效,並減輕大黃引起的腹痛、腹瀉等副作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上焦熱而煩,不能睡卧」,此證屬上焦熱盛,熱擾心神所致。上焦涵蓋心肺區域,熱邪燔灼可導致心胸煩熱、躁擾不寧,甚則影響睡眠。大黃性寒沉降,善瀉火通便;亂發灰(血餘炭)性平,能涼血散瘀。二藥相配,旨在清泄上焦鬱熱,兼以涼血化瘀,使熱從下泄,心神得安而煩躁自除。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大黃(略蒸熟)

    • 大黃生用瀉下峻猛,經蒸熟後瀉下力稍緩,更側重清熱瀉火而非峻瀉,適合上焦熱證。其苦寒之性直折火勢,導熱下行,尤善清瀉心肝實火,對熱擾心神之煩躁有效。
    • 略經蒸製後,可能減輕其傷胃之弊,同時保留清熱效力,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避免過度攻伐。
  2. 亂發灰(血餘炭)

    • 亂發燒灰後成血餘炭,具止血化瘀、利水通淋之效。此處用之,或取其涼血散瘀作用,輔助大黃清解血分鬱熱,因熱鬱上焦可能伴隨血絡不暢(如面赤、舌紅等)。
    • 血餘炭亦有「引火下行」之特性,與大黃協同使熱邪從下而解。

方劑配伍思路

  • 清熱為主,兼顧血分:大黃直瀉火毒,血餘炭涼血化瘀,針對熱鬱上焦兼輕度血滯之病機。
  • 升降相因:大黃沉降導熱下行,血餘炭微散瘀滯,一降一散,疏通上焦氣血壅滯。
  • 劑型與服法考量:散劑速效,溫水調服可緩和寒性,避免過激反應,日三次頻服以持續清熱。

延伸推論

此方雖簡,但體現「瀉火安神」及「血熱同治」的理念。後世若見類似證候(如熱病初期煩躁、失眠屬實熱者),可參此思路加減。若熱盛傷陰,或需配伍生地、麥冬等養陰之品,然原方專攻瀉火,未慮及補虛,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黃(略蒸熟,切,焙)2兩,亂發(燒灰)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溫熟水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氣喘痤瘡陰道炎肺結核大便秘結排尿困難神經性厭食症子宮崩漏尿道炎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癤和癰丹毒麻疹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散, 出處:《類證治裁》卷三。 組成:三棱、大黃。 主治:痞結,脅堅如石。

大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 組成:大黃5錢(炮),甘草5錢,滑石5錢,綠豆1合。 主治:大小便不通。

大黃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梔子半兩,大黃半兩,鬱金半兩,甘草2錢半。 主治:上焦熱而煩,不能睡卧。

大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 組成:甘草半兩(炙),川大黃半兩(炙),栝樓根3分。 主治:小兒胃中熱,日漸瘦。

大黃散, 出處:《誠書》卷十五。 組成:大黃、檳榔、芒消、黃連、黃柏、雄黃、白及、赤小豆、草烏各等分。 主治:風熱毒腫。

大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大黃1兩,瞿麥1兩,白乾葛1兩,牛蒡子1兩,地骨皮1兩,蒼朮1兩,升麻2兩,大青2兩,芍藥(赤者)2兩,枸杞子2兩,當歸2兩,吊藤2兩,黃芩2兩,黃連2兩,連翹2兩,羌活2兩,青皮2兩,鬱金2兩,芎2兩,桑白皮2兩,甘草2兩,牽牛(黃者)2兩,荊芥穗2兩。 主治:百種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