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梔子湯

DA HUANG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5%
心經 14%
脾經 12%
肺經 10%
大腸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9%
小腸經 8%
心包經 5%
膀胱經 2%
腎經 2%
胃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肝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梔子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方中以大黃為君藥,可清瀉腸胃實熱,並使梔子、黃芩等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之效。
  2. 瀉下導滯:大黃具有瀉下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滯,減輕肝膽濕熱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輔助梔子等藥物清熱利濕,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大黃梔子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與大黃、梔子等藥物配伍,可加強清熱解毒,疏散外邪的作用,適用於熱毒壅盛,發熱頭痛、口渴便祕等症。
  2. 升陽舉陷,利濕消腫:升麻具有升陽舉陷之功,可提振陽氣,使氣機升發,利濕消腫。配合大黃梔子湯中的其他藥物,可促進體內濕熱的排泄,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適用於濕熱內蘊,水腫脹滿等症。

大黃梔子湯中包含瞿麥,主要是因為瞿麥具有以下兩項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1. 清熱利濕: 瞿麥味甘淡性涼,能清熱利濕,並可通淋止痛。大黃梔子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而瞿麥的清熱利濕作用,有助於消除濕熱,改善尿路症狀。
  2. 通淋止痛: 瞿麥入膀胱經,能通淋止痛,緩解尿路疼痛。大黃梔子湯中含有大黃、梔子等清熱瀉火藥物,而瞿麥的通淋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因濕熱下注引起的尿頻、尿痛等症狀。

大黃梔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大黃苦寒,梔子苦寒,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大黃、梔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甘草還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止痛、抗炎等作用,能協同大黃、梔子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增強其治療效果。同時,甘草還能減輕大黃的瀉下作用,避免其過於峻猛,對腸胃造成刺激。

大黃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中以大黃瀉下熱結,梔子則清泄肝膽實火,兩藥相合,可有效清除體內積熱,達到瀉火通便的效果。
  2. 緩解熱毒:梔子善於清泄上焦熱毒,可治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便祕等症狀。方中配伍大黃,可將熱毒迅速排出體外,避免熱毒內陷,進一步加重病情。

主治功效


大黃梔子湯:清熱解毒、明目退翳

組成:

  • 大黃:苦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潤腸通便。
  • 升麻:辛甘微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透疹透熱。
  • 瞿麥:甘寒,清熱利尿,活血通經,利水滲濕。
  •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健脾,瀉火止咳。
  • 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功效:

清熱解毒,明目退翳。

主治:

病毒熱毒進入眼睛,眼睛發紅疼痛,視物模糊,看不見光亮。

方劑分析:

本方以大黃、梔子為主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明目。升麻發汗解表,透疹透熱,引邪外出。瞿麥清熱利尿,活血通經,利水滲濕,輔助大黃瀉火解毒。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健脾。

臨牀應用: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病毒性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眼科疾病。

用量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禁忌:

脾胃虛寒、腹瀉者慎用。

總結:

大黃梔子湯是一首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中醫方劑。常用於治療病毒性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眼科疾病。方中大黃、梔子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明目。升麻發汗解表,透疹透熱,引邪外出。瞿麥清熱利尿,活血通經,利水滲濕,輔助大黃瀉火解毒。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健脾。

傳統服藥法


生大黃1兩,升麻半兩,瞿麥1分,甘草1分,梔子7個。
水2升,煮至1升,去滓,作4次溫服。以利為度。難利者,先煮諸藥至1升半,乃下大黃。大黃先以水漬,和水下之,煎藥畢,下樸消,則折熱易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黃梔子湯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腹瀉的症狀。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梔子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三。 組成:生大黃1兩,升麻半兩,瞿麥1分,甘草1分,梔子7個。 主治:熱病毒氣入眼,赤痛生翳,不見光明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