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丸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麻的功效:升麻性味辛涼,具有升陽舉陷、透疹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其升陽舉陷之性,可提振陽氣,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虛脫、中氣下陷等症狀。
- 方劑的組成原則:升麻丸屬於解表散寒、升陽舉陷的方劑,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升麻作為方劑中重要的藥材,可以發揮其解表散寒、升陽舉陷的作用,促進陽氣上升,驅散寒邪,達到治療目的。
升麻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源於兩者的藥性互補作用:
- 龍膽草苦寒,善清熱燥濕,降火解毒。升麻性微寒,善於清熱解毒,升散鬱熱。龍膽草的苦寒之性可輔助升麻清熱解毒,並增強其散熱效果。
- 升麻善於升提陽氣,龍膽草則能瀉火降氣。二者配合,可達到清熱解毒、升散鬱熱、降火解毒之功效,並避免單獨使用升麻升提陽氣過度而導致氣虛。
因此,升麻丸中加入龍膽草,可協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升麻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清熱瀉火: 升麻丸主治風熱感冒,常伴有發熱、咽喉腫痛、口渴等症。梔子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降火解毒,可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 涼血止血: 升麻丸亦可用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牙齦出血等。梔子入血分,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輔助升麻丸清熱解毒,止血止痛。
總而言之,梔子在升麻丸中起著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升麻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熱感冒及熱毒所致出血的功效。
升麻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瀉火止痛: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心、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升麻丸主治風熱上攻,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黃芩在此方中可起到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作用,減輕炎症反應,緩解患者的疼痛。
- 配伍升麻,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升麻性微寒,味甘,歸肺、脾經,具有昇陽舉陷、透疹解毒的功效。黃芩與升麻相配,一清熱解毒,一昇陽透疹,二者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熱上攻,熱毒內盛等病症。
升麻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熱解毒: 升麻丸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之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升麻丸中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大黃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而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因此,升麻丸中加入大黃,能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升麻丸中包含秦艽,乃因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升麻性微寒,善於解表透疹,而秦艽性寒,長於祛風濕、止痛。二者合用,既可解表散寒,又可祛風除濕,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表證兼有內傷者,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關節腫痛等症,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秦艽還能清熱解毒,與升麻共同促進瘡瘍的消散,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瘡瘍病症,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升麻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升麻性寒,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可緩和升麻的寒性,避免其過寒傷胃,並使藥效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升麻配伍,可以增強升麻的解表、散寒、透疹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甘草在升麻丸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更能增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麻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本方主治「小兒熱毒攻脾胃,遍身俱黃,小便赤澀,大便難,心神躁熱,面目赤黃」,屬中醫「黃疸」「熱毒蘊結」範疇。其病機為熱毒內蘊脾胃,熏蒸肝膽,導致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熱邪上擾心神,故見躁熱不安;下迫膀胱、大腸,則小便赤澀、大便乾結。
核心病機:
熱毒熾盛(脾胃、肝膽)、津液耗傷、心神不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主
- 川升麻:清熱解毒、透發鬱火,為「脾胃引經藥」,擅解脾胃熱毒。
- 黃連:瀉心胃實火,清中焦濕熱,與升麻協同強化解毒之力。
- 梔子仁:清利三焦濕熱,導火下行,通淋退黃。
2. 涼肝息風
- 羚羊角屑:涼肝息風,清熱解毒,針對熱極生風或肝熱擾神之躁動。
3. 利濕退黃
- 柴胡:疏肝解鬱,升散退熱,助升麻透邪外達。
- 朱砂(水飛):清心鎮驚,兼解毒,但需注意其毒性。
4. 養陰生津
- 麥門冬:滋養心胃陰液,防熱毒傷陰,兼清虛熱。
- 茯神:寧心安神,健脾滲濕,助心神躁熱之恢復。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苦寒傷胃之弊。
5. 開竅醒神(佐使藥)
- 牛黃:豁痰開竅,清心解毒,針對熱毒蒙蔽心神。
- 龍腦(冰片):辛涼走竄,助牛黃醒神,清熱止痛。
全方配伍特點
- 清解與透發並用:升麻、柴胡升散透熱,黃連、梔子苦降瀉火,形成「火鬱發之」格局。
- 涼血與養陰兼顧:羚羊角、朱砂清肝涼血,麥冬滋陰,防熱毒耗傷陰血。
- 心神同治:牛黃、茯神、朱砂鎮驚安神,標本兼顧。
現代潛在應用:
可類比於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膽道感染等屬熱毒熾盛者,但需嚴格辨證,非通治之方。
(註:本方含朱砂、牛黃等重鎮之品,傳統劑量及配伍需依專業中醫師指導調整。)
傳統服藥法
川升麻1兩,羚羊角屑1兩,茯神1兩,柴胡1兩(去苗),梔子仁1兩,黃連半兩(去須),麥門冬1兩(去心,焙),牛黃1分(細研如粉),龍腦1錢(細研如粉),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
上為細末,入牛黃等同研合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後煎竹葉湯送下。
忌豬肉、羊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川升麻半兩,馬藺子1分,白礬1分,馬牙消1分,玄參1分。 主治:咽喉閉塞,津液不通。
升麻丸,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三十。 組成:升麻3兩,甘草(生用)2兩,射乾2兩。 主治:傷寒臟腑虛熱,毒氣攻衝,咽喉腫塞急痛。
升麻丸, 出處:《聖惠》卷十五。 組成:川升麻1分,玄參1分,射乾1分,百合1分,馬藺根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馬牙消半兩。 主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疼痛閉塞。
升麻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川升麻半兩,龍膽半兩(去蘆頭),梔子仁半兩,黃芩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秦艽半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熱毒攻脾胃,遍身俱黃,小便赤澀,大便難,心神躁熱,面目赤黃。
升麻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川升麻3分,黃連3分(去須),赤芍藥3分,龍膽3分(去蘆頭),知母3分,柴胡1兩半(去苗),犀角屑3分,葳蕤3分,子芩3分,前胡1兩(去蘆頭),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川芒消1兩。 主治:骨蒸煩熱,四肢痠疼,日晚頰赤,口舌乾燥。
升麻丸,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川升麻1兩,羚羊角屑1兩,茯神1兩,柴胡1兩(去苗),梔子仁1兩,黃連半兩(去須),麥門冬1兩(去心,焙),牛黃1分(細研如粉),龍腦1錢(細研如粉),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 主治:肝臟壅熱,心腸煩躁,恍惚,頭目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