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湯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秘要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肝經 14%
肺經 11%
大腸經 11%
三焦經 9%
膽經 7%
心經 7%
脾經 6%
心包經 5%
小腸經 4%
膀胱經 2%
腎經 2%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藥性。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火,降肺熱,並可涼血止血,解毒消腫。

在梔子湯中,梔子往往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藥效,例如與黃芩、連翹、板藍根等同用,用於治療熱病、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梔子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善於清瀉心火,而黃芩亦性寒,能清熱解毒,二者合用,更能增強清熱瀉火之效,適用於熱盛火旺之證。
  2. 涼血止血:梔子具有涼血止血之功,黃芩亦能清熱涼血,二者協同作用,能有效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效果。

因此,黃芩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梔子湯的清熱瀉火之力,還能起到涼血止血的功效,使其更能針對熱盛血熱之症。

梔子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清熱利濕: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利濕之效。梔子湯主治濕熱鬱結,症見胸脇脹痛、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等。柴胡可疏解肝氣鬱結,並協同梔子清熱利濕,使濕熱得以宣泄,達到治療目的。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梔子湯中以梔子清熱瀉火為主,但單用梔子寒涼之性過於偏重,容易傷脾胃。柴胡性微寒,與梔子相配,可緩解梔子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害,同時又能增強清熱解鬱之效。

梔子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梔子湯主治熱毒壅盛,發熱、口渴、咽痛等症,升麻性微寒,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與梔子、連翹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2. 升陽散邪,透熱外出: 升麻具有升陽散邪、透熱外出的作用,能將體內鬱熱驅散,避免熱毒鬱積於內,進一步加重病情。配合梔子湯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使熱邪得以降伏,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梔子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利濕解毒:梔子湯以清熱瀉火為主,而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與梔子、黃芩等藥材相配,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並能利濕解毒,更有效地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2. 佐使梔子,引藥下行:龍膽草入肝膽經,能引梔子之苦寒之性下行,使其藥力更易到達肝膽部位,以達到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同時,龍膽草還能促進肝膽氣機疏泄,有助於消除肝膽鬱熱。

梔子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梔子苦寒,善清心肺之熱,而大黃苦寒,瀉下通便,並能清熱解毒,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瀉心肺積熱,達到瀉火通便之效。

二、涼血止血:梔子可涼血止血,而大黃亦有涼血止血之功,兩者合用,可增強涼血止血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導致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總之,大黃在梔子湯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清熱瀉火之功,更能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梔子湯中加入芒硝,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通便的功效。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膽經,亦有清熱瀉火之效。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盛火熾、煩躁不安、口乾舌燥、便祕等症。
  2. 通利二便: 芒硝可通利大便,而梔子則能利小便。二者配合,可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瀉火、通利二便之效。

梔子湯中加入瓜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瓜蔞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梔子湯以清熱瀉火為主,加入瓜蔞可增強其清熱利濕之效,有助於治療濕熱黃疸、濕熱瘡瘍等症。
  2. 佐梔子清熱瀉火: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肝經,擅長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瓜蔞與梔子相伍,一清熱利濕,一清熱瀉火,相輔相成,可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梔子湯

**組成:**梔子、黃岑、柴胡、升麻、龍膽草、大黃、芒硝、瓜蔞。

**主治:**瘡瘍反覆發作,且持續發熱不止。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柴胡:

  • 味苦、微辛,性微寒。
  • 歸肝、膽經。
  • 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瀉火、升陽舉陷、平肝息風、補陽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嘔吐、腹脹、泄瀉、黃疸、發熱、瘧疾等症。

2. 大黃:

  • 味苦、寒。
  • 歸胃、大腸經。
  • 具有清熱瀉火、瀉下通便、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降逆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積滯、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症。

3. 黃岑:

  • 味苦、寒。
  • 歸肺、大腸經。
  •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肺熱壅遏、瘡瘍腫毒、痢疾等症。

4. 龍膽草:

  • 味苦、大寒。
  • 歸肝、膽經。
  • 具有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瀉肝膽濕熱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肝熱目赤、黃疸、濕熱淋證、熱痢、瘡瘍腫毒等症。

5. 芒硝:

  • 味苦、鹹,性寒。
  • 歸肺、胃、大腸經。
  • 具有清熱利尿、瀉火通便、軟堅散結、破血消癥、清熱利濕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口渴、咽痛、便祕、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

6. 升麻:

  • 味辛、苦、甘,微寒。
  • 歸肝、膽、脾、胃經。
  • 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等症。

7. 梔子:

  • 味苦、微寒。
  • 歸心、肺、肝經。
  • 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發熱、口渴、黃疸、尿赤、瘡瘍腫毒、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8. 瓜蔞:

  • 味甘、鹹,性寒。
  • 歸肺、大腸經。
  • 具有清熱化痰、潤肺化痰、散結、滑腸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胸痺、結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祕、癰腫初起等症。

總結:

梔子湯是一個中醫方劑,由梔子、黃岑、柴胡、升麻、龍膽草、大黃、芒硝、瓜蔞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等功效。常

傳統服藥法


黑山梔、人參、麥冬、烏梅。
肺火病:一婦人患渾身倦怠,呵欠,口乾飲冷,一月不食,強之食數粒而已。諸治不效。次年更甚,肌消骨露。診之三焦,脈洪大侵上,脾肺二脈微沈,余部皆和平。以梔子湯飲之,進二服,即知飢喜食,旬日氣體充實如常。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結膜炎瘧疾腹股溝疝氣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五十肩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湯,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梔子14個,恆山3兩,車前葉2-7個(炙乾),秫米14粒。 主治:瘧,經數年不癒者。

梔子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二。 組成:芍藥4兩,牡丹3兩,虻蟲3兩,梔子14個。 主治:産後月水不調,及腹內脹不除,身強痛。

梔子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梔子30個,當歸2兩,芍藥2兩,蜜5合,生薑5兩,羊脂1兩。 主治:産後兒生處空,流血不盡,小腹絞痛。

梔子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四引《聖惠》。 組成:梔子仁20枚,升麻2分,黃芩2分,大青2分,茯神(去木)2分,甘草(炙,銼)5錢。 主治:腹熱氣逆,口苦煩渴。

梔子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甘草、柴胡1兩,漏蘆2錢,連翹2錢,山梔2錢,黃芩2錢,防風2錢,人參2錢,茯苓、黃耆2錢2分。 主治:瘡瘍,久發熱不已。

梔子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二。 組成:梔子1錢(炒黑),山楂2錢,橘核1錢,荔枝核1錢,澤瀉1錢,枳實1錢,歸尾1錢,茯苓1錢,小茴香1錢(鹽水焙),柴胡7分。 主治:疝氣或左或右,疼痛腫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