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枳殼湯

CHAI HU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0%
膽經 10%
脾經 9%
肺經 9%
三焦經 7%
大腸經 6%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2%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柴胡枳殼湯

主要成分:柴胡、枳殼、黃芩、梔子、茵陳蒿、龍膽草、大黃、甘草

主治功效:身患傷寒,發出黃汗,高燒不退,全身關節痠痛,兩邊胸部以下脹氣,呼吸急促,疼痛難忍,無法進食。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傳統代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總結

柴胡枳殼湯是由多種中藥組成的複方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疏肝解鬱、清熱瀉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身患傷寒,發出黃汗,高燒不退,全身關節痠痛,兩邊胸部以下脹氣,呼吸急促,疼痛難忍,無法進食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梔子仁半兩,茵陳蒿半兩,龍膽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早、晚食後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疏肝解郁,枳殼行氣利水,黃芩清熱燥濕,梔子清熱利水,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龍膽草清熱利濕退黃,大黃泄熱通便,甘草緩急和中。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行氣利水之功,以達到退黃、止痛、利水之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泄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麻疹黃熱病胃腸脹氣食慾不振口乾口渴皮膚顏色發黃皮膚瘀血斑疹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枳殼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柴胡7分,枳殼7分,赤芍7分,大黃1錢,甘草4分。 主治:小兒出疹,腹脹氣促。

柴胡枳殼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柴胡1錢半,枳殼1錢,黃芩1錢,山梔1錢,知母1錢,麥門冬1錢,乾葛1錢,大青2錢,生地2錢,石膏2錢,升麻8分,甘草4分。 主治:孕婦傷寒,邪傳於裏,口渴煩熱,腹滿便閉,譫語,或發斑,晝夜不安。

柴胡枳殼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梔子仁半兩,茵陳蒿半兩,龍膽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發黃,壯熱,骨節煩疼,兩胸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

柴胡枳殼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柴胡(去苗)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3分,甘草(炙,銼)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别研)3分。 主治:勞瘧久不癒,翕翕發熱,骨節痛,不下食,小便赤,漸加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