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枳殼湯

CHAI HU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0%
膽經 10%
脾經 9%
肺經 9%
三焦經 7%
大腸經 6%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2%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解表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發熱、惡寒等症狀,柴胡能起到疏肝理氣、解表散寒的作用。

此外,柴胡還能升舉陽氣,使清陽上升,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倦怠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柴胡在柴胡枳殼湯中扮演着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重要角色。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柴胡疏肝解鬱,枳殼則助其理氣止痛,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
  2.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枳殼還能消食導滯,降逆止嘔。肝鬱脾滯,氣機不暢,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枳殼能消食導滯,使氣機順暢,從而止嘔降逆,緩解肝鬱脾滯所致的胃腸不適。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降逆止嘔:柴胡枳殼湯主治少陽膽經濕熱證,症狀包括胸脅苦滿、口苦咽乾、噁心嘔吐等。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降逆止嘔之功效,可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2. 抑肝扶脾,和胃止痛:黃芩還能抑制肝氣上逆,扶助脾胃,和胃止痛。柴胡枳殼湯中的柴胡疏肝解鬱,枳殼行氣消脹,配合黃芩,可協同作用,達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效果。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柴胡、枳殼升散肝氣,但容易導致肝火上炎,梔子可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避免肝火過盛。
  2. 緩解肝膽鬱熱,疏肝理氣: 方中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但對於肝膽鬱熱明顯者,單純疏肝理氣不足以達到療效。梔子清熱瀉火,可以緩解肝膽鬱熱,配合柴胡、枳殼,達到疏肝理氣、清熱解毒之功效。

柴胡枳殼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胸脹痛、噁心嘔吐等。其組成成分包括柴胡、枳殼、白朮、甘草、生薑及大棗等,其中加入茵陳蒿具有其特殊意義。茵陳蒿味苦性寒,歸肝、膽經,主要功效為清熱利濕、退黃疸,適用於濕熱黃疸之症。在柴胡枳殼湯中加入茵陳蒿,不僅能增強方劑清熱利濕的效果,對於因肝氣鬱結而併發的濕熱黃疸亦有良好的療效。此外,茵陳蒿還能夠調節肝膽功能,幫助改善由於肝氣不舒所引起的消化不良等問題,使得整個方劑在疏肝理氣的基礎上,兼顧了濕熱內蘊的情況,從而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柴胡枳殼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處方,其主要用於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該方由多種中藥材精選配伍而成,其中包括龍膽草這一重要成分。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瀉肝膽之實火的功效。在柴胡枳殼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清肝瀉火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肝氣鬱結兼有肝膽濕熱的情況。由於本方主要針對肝氣不舒所致的各類症狀,如胸脅脹痛、口苦咽乾等,龍膽草能夠直接作用於肝膽系統,幫助清除內熱,從而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調節肝氣、疏肝解鬱的效果。總體而言,龍膽草在此方中的應用,使得柴胡枳殼湯不僅能夠調理氣機,還能處理由肝膽濕熱引起的複雜症狀,增強了整個處方的臨床適應範圍和療效。

柴胡枳殼湯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是用於疏肝理氣、和胃消滯的一個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柴胡、枳殼、白朮、甘草等,而加入大黃則有其特殊的考量。大黃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柴胡枳殼湯中加入大黃,旨在增強方劑的行氣導滯作用,對於肝膽濕熱或食積所致的腹脹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狀尤為適用。大黃的瀉下效果能幫助清除體內積滯,與其他藥材共同協調,達到疏肝解鬱、調理脾胃的目的。然而,由於大黃藥性較猛,使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量調整,避免過量導致腸胃刺激或其他不良反應。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柴胡、枳殼皆屬辛味藥,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柴胡、枳殼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可減輕柴胡、枳殼的副作用,使其藥力更加平和,更易於發揮療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柴胡、枳殼疏肝理氣、和解少陽的功效,使整體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柴胡枳殼湯

主要成分:柴胡、枳殼、黃芩、梔子、茵陳蒿、龍膽草、大黃、甘草

主治功效:身患傷寒,發出黃汗,高燒不退,全身關節痠痛,兩邊胸部以下脹氣,呼吸急促,疼痛難忍,無法進食。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傳統代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總結

柴胡枳殼湯是由多種中藥組成的複方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疏肝解鬱、清熱瀉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身患傷寒,發出黃汗,高燒不退,全身關節痠痛,兩邊胸部以下脹氣,呼吸急促,疼痛難忍,無法進食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梔子仁半兩,茵陳蒿半兩,龍膽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早、晚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泄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麻疹黃熱病胃腸脹氣食慾不振口乾口渴皮膚顏色發黃皮膚瘀血斑疹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枳殼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柴胡7分,枳殼7分,赤芍7分,大黃1錢,甘草4分。 主治:小兒出疹,腹脹氣促。

柴胡枳殼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柴胡1錢半,枳殼1錢,黃芩1錢,山梔1錢,知母1錢,麥門冬1錢,乾葛1錢,大青2錢,生地2錢,石膏2錢,升麻8分,甘草4分。 主治:孕婦傷寒,邪傳於裏,口渴煩熱,腹滿便閉,譫語,或發斑,晝夜不安。

柴胡枳殼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梔子仁半兩,茵陳蒿半兩,龍膽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發黃,壯熱,骨節煩疼,兩胸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

柴胡枳殼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柴胡(去苗)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3分,甘草(炙,銼)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别研)3分。 主治:勞瘧久不癒,翕翕發熱,骨節痛,不下食,小便赤,漸加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