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解表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發熱、惡寒等症狀,柴胡能起到疏肝理氣、解表散寒的作用。
此外,柴胡還能升舉陽氣,使清陽上升,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倦怠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柴胡在柴胡枳殼湯中扮演着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重要角色。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柴胡疏肝解鬱,枳殼則助其理氣止痛,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
-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枳殼還能消食導滯,降逆止嘔。肝鬱脾滯,氣機不暢,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枳殼能消食導滯,使氣機順暢,從而止嘔降逆,緩解肝鬱脾滯所致的胃腸不適。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降逆止嘔:柴胡枳殼湯主治少陽膽經濕熱證,症狀包括胸脅苦滿、口苦咽乾、噁心嘔吐等。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降逆止嘔之功效,可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 抑肝扶脾,和胃止痛:黃芩還能抑制肝氣上逆,扶助脾胃,和胃止痛。柴胡枳殼湯中的柴胡疏肝解鬱,枳殼行氣消脹,配合黃芩,可協同作用,達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效果。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柴胡、枳殼升散肝氣,但容易導致肝火上炎,梔子可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避免肝火過盛。
- 緩解肝膽鬱熱,疏肝理氣: 方中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但對於肝膽鬱熱明顯者,單純疏肝理氣不足以達到療效。梔子清熱瀉火,可以緩解肝膽鬱熱,配合柴胡、枳殼,達到疏肝理氣、清熱解毒之功效。
柴胡枳殼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胸脹痛、噁心嘔吐等。其組成成分包括柴胡、枳殼、白朮、甘草、生薑及大棗等,其中加入茵陳蒿具有其特殊意義。茵陳蒿味苦性寒,歸肝、膽經,主要功效為清熱利濕、退黃疸,適用於濕熱黃疸之症。在柴胡枳殼湯中加入茵陳蒿,不僅能增強方劑清熱利濕的效果,對於因肝氣鬱結而併發的濕熱黃疸亦有良好的療效。此外,茵陳蒿還能夠調節肝膽功能,幫助改善由於肝氣不舒所引起的消化不良等問題,使得整個方劑在疏肝理氣的基礎上,兼顧了濕熱內蘊的情況,從而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柴胡枳殼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處方,其主要用於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該方由多種中藥材精選配伍而成,其中包括龍膽草這一重要成分。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瀉肝膽之實火的功效。在柴胡枳殼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清肝瀉火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肝氣鬱結兼有肝膽濕熱的情況。由於本方主要針對肝氣不舒所致的各類症狀,如胸脅脹痛、口苦咽乾等,龍膽草能夠直接作用於肝膽系統,幫助清除內熱,從而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調節肝氣、疏肝解鬱的效果。總體而言,龍膽草在此方中的應用,使得柴胡枳殼湯不僅能夠調理氣機,還能處理由肝膽濕熱引起的複雜症狀,增強了整個處方的臨床適應範圍和療效。
柴胡枳殼湯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是用於疏肝理氣、和胃消滯的一個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柴胡、枳殼、白朮、甘草等,而加入大黃則有其特殊的考量。大黃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柴胡枳殼湯中加入大黃,旨在增強方劑的行氣導滯作用,對於肝膽濕熱或食積所致的腹脹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狀尤為適用。大黃的瀉下效果能幫助清除體內積滯,與其他藥材共同協調,達到疏肝解鬱、調理脾胃的目的。然而,由於大黃藥性較猛,使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量調整,避免過量導致腸胃刺激或其他不良反應。
柴胡枳殼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柴胡、枳殼皆屬辛味藥,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柴胡、枳殼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可減輕柴胡、枳殼的副作用,使其藥力更加平和,更易於發揮療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柴胡、枳殼疏肝理氣、和解少陽的功效,使整體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柴胡枳殼湯主治「傷寒發黃,壯熱,骨節煩疼,兩胸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此證屬外感熱病(傷寒)進展過程中,邪熱內傳少陽、陽明,並夾濕鬱而發黃的病症。其病機關鍵如下:
- 少陽樞機不利:邪鬱少陽,氣機阻滯,故見「兩胸下氣脹急硬痛」,此為少陽經氣不利,膽胃失和之象。
- 陽明腑熱壅結:壯熱、煩疼、發黃,反映邪熱深入陽明,化燥成實,濕熱熏蒸膽汁外溢,發為黃疸。
- 濕熱鬱遏三焦:「不能食」為濕熱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此方針對「少陽陽明合病」兼濕熱發黃,以和解少陽、通瀉陽明、清利濕熱為治療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方結構解析
君藥:
- 柴胡:疏解少陽邪熱,宣暢氣機,為治少陽證主藥。
- 黃芩:清泄少陽鬱熱,與柴胡共成和解之基。
- 梔子仁:清三焦濕熱,導火下行,協黃芩加強退黃之效。
臣藥:
- 枳殼:破氣消積,寬中除脹,助柴胡疏利少陽氣滯,解「胸下硬痛」。
- 大黃:瀉陽明腑實,通導瘀熱,與梔子合奏「釜底抽薪」之效。
- 茵陳蒿、龍膽:專清肝膽濕熱,利膽退黃,針對發黃主症。
佐使藥: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兼護脾胃。
2. 配伍特點
- 表裡雙解:柴胡透少陽之邪,大黃瀉陽明之熱,體現「和解通下並用」之法。
- 氣血同調:柴胡、枳殼行氣解鬱,大黃活血祛瘀,契合「氣行則血行」之理。
- 三焦分消:梔子清上焦,黃芩治中焦,茵陳、大黃利下焦,濕熱從二便而去。
3. 治療機轉
此方通過:
① 疏泄少陽(柴胡+黃芩+枳殼)→ 解除氣機鬱滯;
② 通腑泄熱(大黃+梔子)→ 導邪熱從腸道外排;
③ 清利濕熱(茵陳+龍膽)→ 促膽汁代謝,退黃疸;
④ 調和中焦(甘草)→ 恢復脾胃運化。
全方共奏「和解泄熱、利濕退黃」之功,適用於外感熱病轉屬裡實,兼見黃疸、氣滯之複雜病機。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論
(依古代病機延伸)
此方可類比於現代「膽道感染」、「急性肝炎」或「膽汁淤積症」見以下表現者:
- 熱象明顯:高熱、口苦、尿赤。
- 膽胃不和:脅肋脹痛、噁心嘔吐、便秘。
- 濕熱鬱結:目黃、身黃、舌苔黃膩。
其組方思路體現「疏、清、利、下」並舉,對濕熱蘊結之實證具有標本兼顧之效。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梔子仁半兩,茵陳蒿半兩,龍膽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早、晚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泄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枳殼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柴胡7分,枳殼7分,赤芍7分,大黃1錢,甘草4分。 主治:小兒出疹,腹脹氣促。
柴胡枳殼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柴胡1錢半,枳殼1錢,黃芩1錢,山梔1錢,知母1錢,麥門冬1錢,乾葛1錢,大青2錢,生地2錢,石膏2錢,升麻8分,甘草4分。 主治:孕婦傷寒,邪傳於裏,口渴煩熱,腹滿便閉,譫語,或發斑,晝夜不安。
柴胡枳殼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梔子仁半兩,茵陳蒿半兩,龍膽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發黃,壯熱,骨節煩疼,兩胸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
柴胡枳殼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柴胡(去苗)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3分,甘草(炙,銼)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别研)3分。 主治:勞瘧久不癒,翕翕發熱,骨節痛,不下食,小便赤,漸加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