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黃散

CHUAN DA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0%
心經 9%
大腸經 8%
三焦經 7%
小腸經 6%
腎經 6%
心包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2%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川大黃散: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的良方

組成:

  • 大黃
  • 黃芩
  • 赤芍
  • 知母
  • 升麻
  • 鱉甲
  • 赤茯苓
  • 梔子
  • 柴胡
  • 芒硝

功效:

  • 清熱瀉火
  • 利水消腫
  • 散風熱
  • 解毒

主治:

  • 感冒發燒五天
  • 煩躁、發熱還沒有退
  • 大便和小便都不通暢

藥理:

  • 大黃:瀉下通便、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赤茯苓:利水消腫、清熱健脾、益氣生津
  • 梔子: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

用法: 口服,每日1-2次,每次10-15克。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
  • 脾胃虛弱、便溏腹瀉者慎用。

總結: 川大黃散是一味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功效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燒、煩躁、發熱、大便和小便不通暢等疾病。方中各味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3分,赤芍藥半兩,黃耆(銼)1兩,黃芩1兩,玄參1兩,丹參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溫粥飲調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大黃散」。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为主,黄芩、赤芍、知母清热凉血,升麻、鳖甲、赤茯苓、栀子、柴胡疏散解表,使热毒得以宣泄,大便得以通畅。

注意事项

本方大黄用量较大,芒硝有泻下作用,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陰道炎大便秘結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子宮頸炎胃腸脹氣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川大黃3分,赤芍藥半兩,黃耆(銼)1兩,黃芩1兩,玄參1兩,丹參3分,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大腸風熱所攻,肛門赤痛。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朴消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虻蟲1兩(微炒,去翅足),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胞中有積滯。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當歸1兩半(銼,微炒),赤芍藥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 主治:風屍,及卒賊風,遁屍、邪鬼五疰,心腹刺痛。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赤芍藥1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鱉甲1兩(塗醋炙黃,去裙襕),赤茯苓1兩,梔子仁半兩,柴胡1兩(去苗),川朴消2兩。 主治:傷寒5日,煩熱未退,大小便澀。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川芒消1兩,赤芍藥1兩,桑根白皮(銼)1兩,大麻仁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防葵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 主治:傷寒大便不通,心腹滿悶,煩熱喘促。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川大黃1兩(銼,生用),甘草1兩(銼,生用),黃柏3兩(銼),甘菊花1兩,旋覆花1兩,桑根白皮2兩(銼),檳榔1兩,黃連1兩(去須),白芷2兩,蕪菁花1兩。 主治:金瘡,刀箭所傷,血不止,日夜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