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黃散

CHUAN DA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0%
心經 10%
大腸經 8%
三焦經 8%
腎經 6%
小腸經 6%
膽經 4%
心包經 4%
膀胱經 2%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川大黃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適用於熱結便祕、腸燥便祕等症狀。川大黃散以大黃為主藥,可迅速清熱瀉火,通利腸道,緩解便祕。
  2. 消腫止痛: 大黃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腹痛、腫脹等症狀。川大黃散中加入大黃,可增強方劑的消腫止痛作用,促進病症消退。

川大黃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川大黃散以瀉火通便為主要功效,而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止血止痢的功效,可輔助大黃瀉熱解毒,並抑制腸道炎症,減少腸道出血。
  2. 涼血止血: 川大黃散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腸胃積熱所致的瀉痢、血痢等症狀。黃芩入血分,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協同大黃清熱解毒,並止住因熱毒引起的出血。

總體而言,黃芩的加入可以增強川大黃散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熱毒熾盛引起的腸胃疾病。

川大黃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止血: 赤芍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與川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相輔相成。川大黃瀉下之力猛烈,易傷血分,而赤芍能涼血止血,避免因瀉下過度而引發血虛或出血。
  2. 活血化瘀: 赤芍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大黃瀉下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瘀血阻滯,避免因瘀血阻滯而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赤芍的加入可有效降低川大黃的副作用,並增強其療效。

川大黃散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火解毒: 川大黃性寒,瀉熱力強,知母亦性寒,能清熱瀉火,二者合用,可增強瀉熱解毒之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積熱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
  2. 滋陰潤燥: 知母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川大黃瀉下燥結之弊,避免藥性過於峻猛,損傷津液。

因此,川大黃散中加入知母,不僅能增強清熱瀉火之效,還能避免燥結之弊,使藥效更加平和,利於臨牀應用。

川大黃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毒、升散透疹的作用。 與川大黃的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相輔相成,能有效地清熱解毒,並幫助藥物透達肌膚,促進瘡瘍的消退。
  2. 升麻能引導藥力上行,並促進血液循環。 川大黃偏於下行,而升麻則能引導藥力上行,使其藥效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也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瘡瘍的消腫止痛。

川大黃散方中加入鱉甲,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川大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鱉甲的加入,可以協同川大黃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同時滋陰降火,防止熱毒傷陰,使治療更為全面,效果更佳。

川大黃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促進藥物吸收: 赤茯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大黃瀉下通便的作用發揮。
  2. 緩解大黃燥性,保護脾胃: 川大黃性寒而燥,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赤茯苓性甘平,能緩解大黃的燥性,保護脾胃,避免因瀉下過度而導致脾胃虛弱。

因此,川大黃散中加入赤茯苓,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保護脾胃,使藥物療效更顯著。

川大黃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以協調方劑整體作用。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方劑中,大黃瀉下之力強,容易傷陰耗血,梔子可與之相配,以緩解大黃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傷陰,並能輔助大黃清熱解毒,更好地治療熱毒壅盛、腸胃實熱所致的便祕、腹痛、口渴等症狀。

川大黃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解熱除煩: 川大黃散以瀉下寒熱為主,柴胡善於疏肝理氣,解熱除煩,能協同大黃瀉火解毒,促進腸胃蠕動,緩解熱結便祕。
  2. 升清降濁,調和氣血: 川大黃散中的大黃具有峻下之性,容易耗氣傷陰,柴胡升清降濁,能調節氣血,防止大黃過於寒涼,避免損傷正氣,維持機體平衡。

柴胡的加入,使川大黃散的治療效果更加全面,不僅能有效緩解便祕,還能兼顧疏肝理氣,調和氣血,達到更好的療效。

川大黃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之功效。與川大黃相輔相成,增強其瀉下通便之力,並可清熱解毒,適用於熱結便祕、腹痛腹脹等症。
  2. 引藥下行: 芒硝可引導藥力下行,使藥物更易到達腸道,促進排泄,加強川大黃的瀉下作用,提高療效。

因此,芒硝在川大黃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有效緩解便祕、清熱解毒,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川大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川大黃散出自《太平聖惠方》,其組成包含大黃、黃芩、赤芍、知母、升麻、鳥甲、赤茯苓、梔子、柴胡、芒硝等十味藥材。綜合古籍記載,川大黃散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方中以大黃、芒硝為君藥,二者皆有強力的瀉下作用,能清瀉腸胃積熱,導滯通便,尤其針對因熱邪壅滯導致的大便不通、心腹滿悶、煩熱喘促等症狀。梔子亦能清熱利濕,增強清熱瀉火之效。

2.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大黃、赤芍均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赤芍能涼血散瘀,舒筋活絡,搭配大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散瘀止痛,此特性使其可用於治療金瘡、刀箭傷導致的出血不止、疼痛等症狀。此外,對於體內氣機鬱滯導致的疼痛,如風屍、卒賊風、遁屍、邪鬼五疰、心腹刺痛等,此方亦有緩解之效。

3.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黃芩、梔子均能清熱燥濕,並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對於大腸風熱所致的肛門赤痛,此方可以清熱解毒,緩解局部炎症反應。此外,黃芩亦能安胎,但本方並非主要用於安胎,此功效可作參考。

4.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柴胡能疏肝解鬱,和胃止痛,並具有退熱解毒之效。此藥可調暢肝氣,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消除體內鬱滯之氣,緩解情志不舒、氣機不暢所致的相關症狀。升麻則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並具有升舉陽氣之效,對於外感風熱亦有一定療效。

5. 滋陰養血,利水除濕:

知母能清熱養陰,潤燥生津,降火解毒,可防止瀉下藥過於耗傷陰液。赤茯苓能利水滌痰,健脾除濕,寧心安神。此藥可祛除體內濕邪,並有助於安穩心神。鳥甲則具滋陰補肝,軟堅散結,消癥療傷之效,可輔助調理體內陰陽平衡。

綜合分析:

川大黃散雖以大黃為主藥,瀉熱通便,但其組成藥材繁複,功效廣泛,並非單純的瀉下劑。其組方思路著眼於整體,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為主,兼顧疏肝解鬱、利水除濕、滋陰養血等多重功效。此方可治療多種因熱邪壅滯、氣機不暢、瘀血停滯等原因引起的病症,包括傷寒、外傷出血、腸道疾病、婦科疾病等,適應範圍較廣。

具體病症分析:

  • 傷寒五日,煩熱未退,大小便澀: 此為熱邪壅滯,腑氣不通之證,川大黃散可清熱解毒、瀉下通便,使熱邪下泄,腑氣通暢,故能緩解症狀。
  • 風屍、卒賊風、遁屍、邪鬼五疰、心腹刺痛: 此為體內氣機鬱滯、瘀血停滯所致,川大黃散可活血散瘀、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順暢,疼痛自止。
  • 大腸風熱所攻,肛門赤痛: 此為風熱下注大腸,川大黃散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使局部炎症消退,疼痛緩解。
  • 金瘡、刀箭所傷,血不止,日夜疼痛: 此為外傷導致的出血、瘀血停滯,川大黃散可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傷寒大便不通,心腹滿悶,煩熱喘促: 此為熱邪壅滯腸道,腑氣不通之證,川大黃散可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使腑氣通暢,症狀得以緩解。
  • 婦人久赤白帶下,胞中有積滯: 此為瘀血、濕熱下注所致,川大黃散可活血散瘀、清熱利濕,使積滯消散,帶下症狀得以緩解。

總之,川大黃散為一複方製劑,其藥理作用涉及多個環節,既能瀉下通便,又能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兼具疏肝解鬱、利水除濕等功效,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3分,赤芍藥半兩,黃耆(銼)1兩,黃芩1兩,玄參1兩,丹參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溫粥飲調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大黃散」。

相關疾病


氣喘陰道炎大便秘結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子宮頸炎胃腸脹氣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川大黃3分,赤芍藥半兩,黃耆(銼)1兩,黃芩1兩,玄參1兩,丹參3分,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大腸風熱所攻,肛門赤痛。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朴消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虻蟲1兩(微炒,去翅足),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胞中有積滯。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當歸1兩半(銼,微炒),赤芍藥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 主治:風屍,及卒賊風,遁屍、邪鬼五疰,心腹刺痛。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赤芍藥1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鱉甲1兩(塗醋炙黃,去裙襕),赤茯苓1兩,梔子仁半兩,柴胡1兩(去苗),川朴消2兩。 主治:傷寒5日,煩熱未退,大小便澀。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川芒消1兩,赤芍藥1兩,桑根白皮(銼)1兩,大麻仁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防葵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 主治:傷寒大便不通,心腹滿悶,煩熱喘促。

川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川大黃1兩(銼,生用),甘草1兩(銼,生用),黃柏3兩(銼),甘菊花1兩,旋覆花1兩,桑根白皮2兩(銼),檳榔1兩,黃連1兩(去須),白芷2兩,蕪菁花1兩。 主治:金瘡,刀箭所傷,血不止,日夜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