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黃串方劑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升散鬱熱:升麻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毒、升散鬱熱的功效。方中加入升麻,可以配合犀角、黃連等藥材,共同清熱解毒,將體內的熱毒之邪向上發散,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升提陽氣,助藥力達病所:升麻入肺經,具有升提陽氣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向上引導,助藥力達病所,更有效地治療疾病。例如,升麻可以幫助犀角、黃連等藥材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並將藥力引導至頭部,治療頭部熱毒之症。
犀黃串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傳統觀念:古籍中記載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志不清、中風昏迷等症狀。由於當時醫療水平有限,人們對犀角的藥效抱持著較為迷信的觀念,認為其能治療各種疾病。
- 稀有性:犀角是一種珍貴的動物資源,其稀缺性也使其在古代被賦予了特殊的價值。人們認為稀有的藥物往往具有奇效,因此對犀角抱持著極高的期望,並將其用於製作各種名貴中藥方劑。
隨著科學發展和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視,犀角的使用已逐漸被淘汰,現今醫學界已不再使用犀角作為藥材。
犀黃串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病症出現熱症,如發熱、口渴、心煩等,而利用黃芩清熱瀉火,達到治療目的。
- 解毒消腫: 黃芩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犀黃串方劑中可能存在此類症狀,因此加入黃芩以達到解毒消腫的效果。
犀黃串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便解毒的功效。犀黃串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芒硝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引藥入絡:芒硝具有引藥入絡的功效,能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使其藥效更為顯著。在犀黃串方劑中,芒硝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咽喉部位,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黃串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此方中可能因病症涉及熱毒,需要梔子來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病症。
- 利濕退黃:梔子亦能利濕退黃,對於因濕熱導致的黃疸等症狀,梔子可以促進利尿排泄,減少體內濕熱,有助於恢復正常體色。
綜合以上分析,犀黃串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體的組成和功效需根據具體方劑和病症進行分析。
犀黃串方劑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清瀉腸胃積熱,對於因熱邪鬱結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引藥下行: 大黃味苦性寒,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加強藥物治療熱證的效果。例如,犀黃串中包含其他清熱解毒藥,大黃可引導這些藥物下行,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效果。
因此,大黃在犀黃串方劑中起到清熱通便、引藥下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證病症。
犀黃串方劑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犀黃串方劑以清熱解毒為主,淡豆豉可輔助清解外感熱毒,並促進機體排毒,增強藥效。
二、利濕化濁:淡豆豉亦具利濕化濁之效,可祛除體內濕熱之邪,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共同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黃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四肢熱,大便閉結」,為身體熱邪熾盛、氣機壅滯之證。其核心病機為內熱積聚,熱毒上攻或鬱結腸腑,表現為四肢灼熱(陽明經熱或三焦鬱火)、大便不通(腑實熱結),甚或伴隨瘴氣穢濁(如原文提及「辟瘴明目」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可分為三大類,協同清熱瀉火、解毒通腑:
清熱解毒
- 犀角:寒涼直折血分熱毒,清心涼血,針對熱深動血或高熱神昏。
- 黃芩:清上焦肺熱,瀉火解毒。
- 梔子:通瀉三焦鬱火,導熱下行。
- 升麻:升散透熱,解毒辟瘴,兼引藥上行以明目(「辟瘴明目」之效可能與此相關)。
瀉下通腑
- 大黃、樸消(芒硝):峻下熱結,通導腸腑積滯,針對「大便閉結」。此二者為承氣湯之核心,蕩滌陽明實熱。
宣鬱透邪
- 豉(淡豆豉):宣散鬱熱,解表透邪,協調氣機升降,防寒涼藥鬱遏邪氣。
三、配伍特點與原理
- 清上通下並行:以升麻、黃芩清上焦,梔子疏三焦,大黃、芒硝瀉下焦,形成「三焦分消」之勢,使熱邪從二便而出。
- 解毒與瀉熱並重:犀角解血分熱毒,升麻辟穢,針對「瘴氣」等外邪化熱;瀉下藥使熱毒從腑實而泄,符合「腑氣通則熱自除」之理。
- 丸劑緩攻:煉蜜為丸(如梧子大),取「丸者緩也」之意,既能控制瀉下力度(「取微利為度」),又適合持續調理熱證。
應用區分
- 四肢大熱+便結:服30丸急瀉熱結,防熱極生風。
- 四肢小熱:飯後服30丸,兼顧護胃與清熱,防積熱復熾。
此方體現「瀉陽明以瀉全身之熱」的思路,結合解毒透邪,適用於實熱充斥三焦、腑氣不通之證。
傳統服藥法
升麻2兩,犀角2兩,黃芩2兩,樸消2兩,梔子2兩,大黃2兩,豉2升。
辟瘴明目。
上微熬,同搗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覺四肢大熱,大便閉結,即服30丸,取微利為度;四肢小熱,食後服30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黃串, 出處:《串雅內編》卷三。 組成:升麻2兩,犀角2兩,黃芩2兩,朴消2兩,梔子2兩,大黃2兩,豉2升。 主治:闢瘴明目。主治:四肢熱,大便閉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