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效散

三效散

SAN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6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胃經 13%
肺經 13%
膀胱經 9%
小腸經 9%
腎經 9%
三焦經 7%
肝經 7%
脾經 5%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效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源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在三效散中,它主要用於清解熱毒,同時亦可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

此外,梔子還可降血壓、利尿,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頭昏、目赤等症狀。

三效散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瞿麥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三效散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主要功效,瞿麥可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作用,改善因濕熱引起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狀。

2. 促進排石:瞿麥具有通淋排石的作用,可促進尿路結石的排出,緩解因結石引起的疼痛不適。三效散常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結石等疾病,瞿麥的加入有助於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病患的痛苦。

三效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不易產生不良反應。三效散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甘草能起到協調作用,提高藥效,並降低藥物的刺激性。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能增強麻黃的發汗作用,促進排痰,更有效地治療感冒。此外,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效散主治「下焦熱,小便出血」,乃針對下焦濕熱蘊結、血絡受損所致的血證。古籍所述「糞前下血」、「糞後下血」、「糞夾血」等區分,實為對便血病位(近端或遠端腸道)與病機(濕熱、氣虛、風傷腸絡)的辨證要點。此方通過三藥配伍,靈活調劑以應對不同出血情境,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榴皮(酸澀收斂)

    • 作用:澀腸止血,尤宜糞前下血(濕熱迫血,血先出)。其酸澀之性可收斉腸道黏膜,減少滲血;煎茄枝湯調服,茄枝清熱利濕,協同增強止血之效。
    • 原理:以收澀直接固攝離經之血,治標為主。
  2. 五倍子(酸寒斂瘡)

    • 作用:主糞後下血(氣虛不攝或濕熱下注)。五倍子具收斂止血、抗菌之效,煎艾湯調服可借助艾葉溫經止血之性,防止寒涼太過而留瘀。
    • 原理:斂瘡生肌,降低腸道炎症出血,同時艾葉調和藥性。
  3. 茄蒂灰(苦涼散瘀)

    • 作用:治療「糞夾血」或腸風下血(風熱夾濕,傷及血絡)。燒灰存性增強止血功能,米湯調服以護胃氣。茄蒂清熱散瘀,止血不留滯。
    • 原理:炭藥止血(「紅見黑則止」),兼清下焦濕熱。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止血」為核心,針對不同出血機制定三種調服法:

  • 濕熱迫血(糞前血)→石榴皮+茄枝湯:收澀清濕並行。
  • 氣虛或久痢(糞後血)→五倍子+艾湯:斂瘡兼顧溫攝。
  • 風熱傷絡(腸風血)→茄蒂灰+米湯:止血兼調脾胃。
    三方合一,覆蓋便血主要病機,展現「標本兼顧」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石榴皮(研末)、五倍子(研末)、茄蒂(燒灰存性,為末)。
上每服半錢,糞前下血,石榴皮末)煎茄枝湯調下;糞後下血,五倍子末,煎艾湯調下;糞夾血,或腸風下血,茄蒂灰為末,米湯調下,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三效散,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三。 組成:山梔(炒)5錢,瞿麥穗1兩,甘草3分。 主治:下焦熱,小便出血。

三效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引《全嬰方》。 組成:石榴皮(研末)、五倍子(研末)、茄蒂(燒灰存性,爲末)。 主治:小兒糞前後血,並腸風下血,久不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