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沙棘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沙棘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而木香則能幫助緩解腸道痙攣、腹痛,協調沙棘的功效,使藥效更加溫和。
- 調和藥性: 五味沙棘散中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異,木香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使藥效更加平衡。
因此,木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提高治療效果。
五味沙棘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沙棘性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能緩和沙棘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胃,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的功效。它可以增強沙棘的藥效,提升藥方整體的療效。
五味沙棘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沙棘性溫,味酸甘,可補脾益氣、生津止渴,但若體質偏熱,或服用沙棘後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上火症狀,則需要梔子來清熱瀉火,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熱。
- 降火解毒:沙棘具有潤肺止咳、抗炎消腫等功效,但一些體質偏熱的人服用後可能出現火氣旺盛、咽喉腫痛等症狀。梔子則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可以配合沙棘降火解毒,緩解上火症狀,使其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味沙棘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熱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滿悶,胸脅作痛」,其病機核心在於痰熱壅肺、氣機不暢。肺熱久嗽導致津液灼傷為痰,痰阻氣道則喘促胸悶;痰熱互結於胸膈,經絡不利故見胸脅作痛。方名「五味」提示五藥協同,而「沙棘」冠首,凸顯此君藥獨特之處——沙棘膏潤肺化痰兼能活血,契合痰熱兼瘀之深層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沙棘膏(180克)
味酸甘性溫,獨特處在於「化痰不忘生津,止咳兼能活血」。肺熱久嗽易耗陰成瘀,沙棘膏潤肺之際,其活血之性可解胸脅絡脈瘀滯,針對「胸脅作痛」症狀尤為關鍵。臣藥 - 梔子(60克)、白葡萄乾(120克)
梔子苦寒清瀉肺熱,從源頭切斷痰生成;白葡萄乾甘平補氣生津,與沙棘膏形成「清潤並行」格局。特別的是,葡萄乾含天然糖分可緩解梔子苦寒傷胃之弊,又能潤燥止咳,暗合「培土生金」思路。佐使藥 - 木香(150克)、甘草(90克)
木香用量重於梔子,凸顯「治痰先理氣」原則。其辛温行氣之力,能破解痰濕黏滯,疏通胸膈痞满。甘草不僅調和諸藥,更與沙棘膏、葡萄乾形成「甘潤止咳鐵三角」,強化潤肺止咳效果。
製法深意:
先將木香等燥性藥材烘乾粉碎,再與潤藥(葡萄乾、沙棘膏)混合,體現「剛柔相濟」思想。沙棘膏最後加入避免高溫破壞活性成分,彰顯傳統製藥對藥性保存的精細考量。
全方配伍特點:
「清熱不傷津,化痰兼行氣,止咳佐活血」。不同於一般清熱化痰劑,此方重用沙棘膏與葡萄乾,對肺熱陰傷之久咳更具針對性;木香與梔子的寒溫配比(150克温藥配60克寒藥),顯示「以通為補」的治療導向,適合痰熱膠結難咯之證。
傳統服藥法
沙棘膏180克,木香150克,白葡萄乾120克,甘草90克,梔子60克。
清熱祛痰,止咳定喘。
上藥除沙棘膏、白葡萄乾外,其餘三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乾,粉碎,烘乾,粉碎成細粉,混勻後,加沙棘膏混勻,烘乾,再粉碎成細粉,過篩,即得。
口服,1次3克,1日1至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沙棘散,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沙棘膏180g,木香150g,白葡萄乾120g,甘草90g,梔子60g。 主治:清熱祛痰,止咳定喘。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熱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滿悶,胸脅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