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香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
- 殺蟲止癢: 苦參亦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等。
參香丸中苦參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有效治療濕熱或蟲毒引起的皮膚病。
參香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參香丸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而木香可以疏理氣機,緩解胃腸痙攣,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2.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濕困,促進消化吸收。參香丸中常配伍有其他健脾理氣的藥材,如白朮、茯苓等,與木香共同作用,增強健脾理氣的效果。
參香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參香丸中多包含性溫燥之藥材,如人參、肉桂等,甘草能中和其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有潤肺止咳、補氣益血的作用,可緩解人參、肉桂等藥材可能引起的口乾舌燥、心煩氣躁等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紅白痢」,即下痢兼見赤白黏凍,屬中醫痢疾範疇。古代醫家認為痢疾多因濕熱壅滯腸道、氣血失和所致,故治法需清熱燥濕、行氣調中,兼顧脾胃。參香丸依痢證類別(紅痢、白痢、紅白痢、噤口痢、水瀉)搭配不同藥引送服,體現「辨證施藥」思想,針對病機差異靈活增效:
- 紅痢(熱重血傷)以甘草湯送服,取其緩急和中之效,助苦參清熱涼血。
- 白痢(寒濕偏盛)以薑湯溫散寒濕,配合木香行氣化滯。
- 噤口痢(胃氣上逆)用砂仁蓮肉湯醒脾開胃,防藥氣被拒。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苦參(6錢)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擅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本草綱目》載其「治腸風瀉血、熱痢」。此方重用苦參,針對濕熱痢之核心病機,清腸中濕熱毒邪,尤宜紅痢(血分熱盛)。
臣藥:木香(4錢,忌火)
- 辛溫芳香,善行腸胃滯氣,《藥性論》言其「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此處生用(忌火)保留辛散之力,助苦參化解濕鬱氣結,疏通腸道壅滯,改善裡急後重。其溫性亦制苦參寒涼,防傷中陽。
佐使藥:甘草(5錢)
- 甘平調和,既緩苦參苦寒之性,又解木香辛燥之弊,護胃安中。飯糊為丸(甘溫補脾)進一步顧護脾胃,契合「痢不離脾」之說。
綜合理路
本方以「清熱燥濕(苦參)+行氣止痛(木香)+甘緩調和(甘草)」為骨架,標本兼顧:
- 祛邪:苦參清熱毒,木香化濕滯,從氣血兩分解痢疾濕熱交結之勢。
- 調氣:藉木香辛散之力,恢復腸道氣機升降,緩解腹痛後重。
- 扶正:甘草與飯丸健脾益胃,助正氣抗邪,尤適久痢脾虛者。
加減藥引的協同作用
根據兼證選用藥引,彰顯「同病異治」:
- 紅痢用甘草湯,強化清熱緩急;白痢用薑湯,溫中化濕;紅白痢米湯送服,平和補虛;水瀉配伍利水滲濕之豬苓澤瀉湯,分消水濕。此設計層次分明,直指痢疾各證型關鍵病機。
傳統服藥法
苦參6錢,木香4錢(忌火),甘草5錢。
上為末,飯為丸,重1錢。
紅痢,甘草湯送下;白痢,薑湯送下;紅白痢,米湯送下;噤口痢,砂仁蓮肉湯送下;水瀉,豬苓澤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香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七。 組成:辰砂、人參、乳香各等分。 主治:咳嗽,吐紅。
參香丸,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苦參6錢,木香4錢(忌火),甘草5錢。 主治:紅白痢。
參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乳香、木香、石菖蒲、人參、良薑(炒)各等分。 主治:小兒心腹痛,並腸冷,便青,腹急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