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撩膈湯
LIAO G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心經 16%
肝經 8%
腎經 8%
小腸經 8%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膽經 8%
脾經 7%
肺經 7%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撩膈湯中加入苦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苦參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撩膈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積於胸膈之證,而苦參能清熱燥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消散,達到利膈開胸之效。
- 殺蟲止癢: 苦參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等症狀,苦參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撩膈湯中常伴有皮膚瘙癢等症狀,加入苦參可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撩膈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撩膈湯屬於溫補脾胃之劑,而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它能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性味,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健脾,與方中其他補氣健脾藥物相輔相成,增強其補益脾胃、溫中和胃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甘草還能解毒,有助於減輕藥物毒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撩膈湯方劑分析
古代傳統功效主治
撩膈湯在古籍中記載主治「傷寒狐惑,病在上焦」。所謂「狐惑」病出自《金匱要略》,乃指一種以咽喉腐蝕潰爛、前陰潰瘍及目赤為特徵的疾病,現代多認為與口腔潰瘍、白塞氏症等免疫系統疾病相關。此方特別強調病位在「上焦」,顯示其作用重點在胸膈以上的部位,特別是咽喉與口腔區域。
方劑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本方由七味藥組成:
- 常山(3兩):傳統用於截瘧,有催吐作用,能祛痰開結
- 炙甘草(3兩):調和諸藥,緩解常山的刺激性,保護脾胃
- 松蘿(2兩):化痰止咳,清肝解毒
- 烏梅(14枚):斂肺生津,有抗菌作用
- 黃芩(2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瓜蒂(14枚):催吐要藥,消除胸膈痰涎
- 梔子仁(14枚,劈):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配伍邏輯與可能功效
- 祛邪上出:常山配瓜蒂構成強力催吐組合,使上焦熱毒痰涎從上而解。這種「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內經》原則。
- 清熱解毒:黃芩、梔子仁協同清熱瀉火,針對狐惑病的熱毒本質;烏梅的酸性可增強解毒效果,現代研究顯示烏梅對口腔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 化痰開結:松蘿與常山共同化痰散結,解除咽喉部痰熱郁結的病理狀態。
- 調和護胃:大量炙甘草緩和催吐藥的峻烈之性,保護胃氣不被過度損傷。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通過催吐與清熱並用的方式,針對上焦(咽喉胸膈處)的熱毒痰濁。狐惑病的咽喉潰瘍可能被古代醫家理解為痰熱壅滯所致,故用撩膈湯「撩撥胸膈」使邪從上出,同時清解內在熱毒。酒漬後煎煮的製法,既可增強藥力上行,又能緩和部分藥物的刺激性。
傳統服藥法
常山3兩,甘草3兩(炙),松蘿2兩,烏梅14枚,黃芩2兩,瓜蒂14枚,梔子仁14枚(劈)。
上切。
以酒2升漬1宿,明旦以水4升煮取3升,分3服。
忌海藻、生蔥、生菜、菘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撩膈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苦參1兩,甘草半兩(生用)。 主治:傷寒狐惑,病在上焦。
撩膈湯, 出處:《外台》卷五引《深師方》。 組成:常山3兩,甘草3兩(炙),松蘿2兩,烏梅14枚,黃芩2兩,瓜蒂14枚,梔子仁14枚(劈)。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