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膏

苦參膏

KU C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12%
胃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膏中含有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1. 苦參性寒,善於清熱燥濕: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是治療此類皮膚病的常用藥材。
  2. 苦參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苦參膏中通常還會加入其他藥材,例如黃柏、蛇牀子等,這些藥材與苦參共同作用,能增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並可協同治療多種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麻風、隱疹、攣瘓」,皆與風邪濕毒、氣血壅滯相關。

  1. 大麻風:古指惡風頑癬,症狀見皮膚潰爛、麻木不仁,屬風濕毒邪深伏血分。
  2. 隱疹:即風疹瘙癢,多因風熱濕鬱肌表,發無定處。
  3. 攣瘓:肢體拘攣癱軟,風濕夾痰瘀阻絡所致。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苦參(主藥):大苦大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直折血分濕熱毒邪。以酒浸增強行散之力,協調其寒性。
  2. 紫浮萍:輕浮透表,發汗祛風,兼利水濕,助苦參外透皮腠鬱毒。
  3. 蒼耳草自然汁:辛苦溫,通鼻竅、散風濕,以其辛香走竄之性,引藥力透達經絡。
  4. 白蜜:甘緩解毒,制約苦寒傷胃,兼潤燥緩攣急。

配伍邏輯:

  • 攻毒透邪:苦參清血分濕熱,浮萍開腠理,蒼耳通絡,層層透泄風濕毒邪。
  • 標本兼治:苦寒滲濕治本(濕熱),辛溫宣散治標(風邪),白蜜調和藥性。酒浸、煉膏之法,使藥力持久,徐徐消解頑疾。

適用機理推論:
此方針對「風濕熱毒膠結」之證,尤其偏重皮膚、經絡痼疾。苦參為主清熱燥濕,浮萍、蒼耳協力開泄,使邪從表裡分消,蜜製緩峻而護正,整體形成「清透並行」之勢,故能治頑癬、疹瘡及絡阻之攣瘓。

傳統服藥法


新鮮苦參10斤(銼片)。
老酒一壇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九日,取出,曬乾為末,加紫浮萍五兩,用 蒼耳草自然汁十碗煎熟,加白蜜五六斤,同 煉成膏,人參、萍末和勻,瓷瓶收貯。
每用1匙,以白湯或酒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苦參1分,鹽1分。 主治:白癜風。

苦參膏,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新鮮苦參10斤(銼片)。 主治:大麻風,隱疹,攣瘓。

苦參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苦參5兩,艾葉2兩,青葙子3兩,甘草(炙,銼)3兩。 主治:小兒疳(匿蟲)蝕下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