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皮湯
GU P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腎經 12%
肝經 12%
膽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12%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3
方劑組成解釋
鼓皮湯中使用苦參,主要考量其兩方面功效:
- 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可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例如濕疹、膿皰瘡等。鼓皮湯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苦參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病邪,促進皮膚的康復。
- 殺蟲止癢: 苦參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鼓皮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殺蟲止癢作用的藥材,苦參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止癢效果。
綜上,苦參在鼓皮湯中的使用,可以有效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起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
主治功效
鼓皮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小兒中蠱,腹內堅痛。
方劑組成:
- 敗鼓皮(炙令黃銼):三分
- 苦參(銼):一兩
- 蘘荷根:一兩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鼓皮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中蠱,腹內堅痛」。中醫認為,「蠱毒」乃是一種邪毒之氣,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氣血壅滯、經絡阻隔,進而引發腹內堅硬疼痛等症狀。
本方中:
- 敗鼓皮:古時認為具有驅邪解毒之效。方中炙黃銼,可能是為了增強其藥性。
- 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其殺蟲解毒的作用,以祛除體內的蠱毒之邪。
- 蘘荷根:具有袪風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能協助苦參一同發揮作用。
三味藥合用,能發揮驅邪解毒、消腫止痛之效,以緩解小兒中蠱後腹內堅痛的症狀。古文描述的「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二服,日三,更量兒大小加減。」也說明了此方劑是透過內服的方式來達到治療目的,並根據患兒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傳統服藥法
敗鼓皮3分(炙令黃,銼),苦參1兩(銼),(艹襄)荷根1兩。
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鼓皮湯,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敗鼓皮3分(炙令黃,銼),苦參1兩(銼),蘘荷根1兩。 主治:小兒中蠱毒。腹內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變易無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