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子仁酊

苦參子仁酊

KU CAN ZI REN DI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12%
胃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子仁酊中包含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苦參清熱解毒,利濕止癢: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其能瀉火除濕,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有較好的療效。

二、苦參與子仁相配,增強療效:子仁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滑腸通便的功效。苦參與子仁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燥,有助於治療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並緩解因藥物使用而引起的燥熱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苦參子仁酊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青年扁平疣」,此症屬皮膚表淺贅生物,中醫多歸因於風熱毒邪蘊結肌膚,或肝鬱血燥、氣血失和所致。苦參子仁(即鴉膽子)性味苦寒,有毒,傳統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腐蝕贅疣、殺蟲止癢之效,外用可直接作用於疣體,促使局部組織壞死脫落。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苦參子仁(鴉膽子)

    • 主要成分為鴉膽子素(bruceine)、苦木內酯(quassinoids)等,具有強烈細胞毒性和腐蝕性,能破壞疣體蛋白結構,抑制異常增殖。
    • 苦寒之性可清解局部熱毒,符合中醫「以毒攻毒」治療頑瘍的思路。
  2. 75%乙醇浸製

    • 乙醇作為溶劑,能提取苦參子仁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增強藥物滲透力,助其深入疣體基底。
    • 乙醇本身具消毒殺菌作用,可輔助預防感染,並促進藥物乾燥結痂。

中醫理論結合:
此方體現「外用直達病所」的法則,避開內服毒性,通過局部腐蝕、清熱拔毒,使疣體枯萎脫落。其機理符合中醫「祛邪」為主的手段,尤其針對風熱濕毒凝滯肌表的實證。現代可理解為透過細胞毒性作用選擇性破壞疣體病毒(HPV)感染的異常角質細胞。

傳統服藥法


苦參子仁31克。
以 75%乙醇 100毫升浸。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子仁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苦參子仁31g。 主治:青年扁平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