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參飲
KU CA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一一引《聖惠》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12%
胃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飲方劑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苦參藥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消腫之功效。方劑中加入苦參,可針對濕熱蘊結、毒邪內伏等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作用。
- 苦參與其他藥材配伍,增強療效:苦參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藥材配伍,如黃柏、黃芩、地膚子等,形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苦參配黃柏可增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力,配地膚子則可加強利尿通淋、消腫止癢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外台秘要》,主治「烏癩」與「瘡疹」。烏癩為古代對頑固性皮膚癬疥、瘡瘍潰爛或麻風類疾病的泛稱,常伴隨色素沉著、皮膚粗糙如樹皮;瘡疹則泛指皮膚紅腫熱痛、化膿或起疹之症。苦參飲以酒浸之法,取其藥性迅捷透達之效,針對風濕熱毒蘊結肌膚、久治不癒的頑疾,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解毒消瘡」之傳統療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苦參根白皮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除癰腫」,其「白皮」為根部近表層組織,質地疏鬆,富含生物鹼(如苦參鹼、氧化苦參鹼),能抑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抗炎、調節免疫,直接針對皮膚濕熱蘊毒之病機。
- 以生絹袋貯,保留其粗顆粒狀態(麻豆大),增加與酒液的接觸面積,促進有效成分溶出。
輔助媒介:好酒浸漬
- 酒性溫熱,能行藥勢、通血脈,助苦參藥力深入經絡腠理。《本草綱目》言酒「殺百邪惡毒氣」,其揮發性成分可協同苦參揮發油透皮吸收,增強局部滲透。
- 冬浸七日、夏浸四日,依氣溫調節時間,避免夏季高溫過度萃取而藥性燥烈,或冬季低溫萃取不足。
漸進服法原理
- 初始劑量(2-3合)試探藥效耐受性,漸加至5-7合,因苦參苦寒易傷胃氣,酒性辛烈,此設計可降低不良反應風險。
- 日二夜一服,維持血藥濃度,持續抑制病原體並促進皮膚修復。
綜合機理
此方以苦參為主導,透過酒浸萃取其殺蟲抑菌成分,並借酒活血之力推動藥效至病所。針對「濕熱蟲毒」所致的皮膚潰爛、瘙癢,苦參清熱燥濕以斷病源,酒行血散結以消瘡瘍,二者協同達標本兼治之效。尤其對真菌或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慢性濕疹等,符合「濕去熱除、蟲滅瘡平」的傳統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苦參根白皮5斤。
上銼細,如麻豆,生絹袋貯。以好 酒三斗,冬浸七日,夏浸四日。
每次溫欽2-3合,漸加至5-7合,日2次,夜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飲,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一引《聖惠》。 組成:苦參根白皮5斤。 主治:烏癩,瘡疹。
苦參飲, 出處:《肘後方》卷一。 組成:苦參3兩。 主治:結胸,卒心腹痛。青黑或赤,不能喘。瘟疫結胸,滿痛壯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