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鼓皮散

敗鼓皮散

BAI GU P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12%
胃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敗鼓皮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方中包含苦參這一中藥成分,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其成分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如苦參鹼,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增殖,適用於治療各類感染性疾病。

在敗鼓皮散中,苦參的作用主要是針對濕熱下注所引起的症狀,如小便不利或水腫等。其燥濕的特性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緩解水腫,進而達到利水的效果。此外,苦參也能增強免疫力,提高身體對抗病菌和病毒的能力,對於出現熱毒症狀的患者尤為重要。因此,苦參作為敗鼓皮散的重要成分,為方劑的整體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其在臨牀上廣受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敗鼓皮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小兒中蠱」。所謂「蠱」,在中醫理論中泛指邪毒穢惡之氣,或蟲毒寄生所致的病證,臨床可見腹脹痛、嘔吐、精神昏昧等症。小兒形氣未充,易受外邪侵襲,此方以解毒、驅邪、化濁為核心,針對蠱毒內擾之病機。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敗鼓皮(炙黃)

    • 性味功效:古人認為鼓皮久經擂擊,稟辛散之性,經炙製後兼有苦溫之味,能「破穢解毒」。其物理特性(皮革經久不敗)被引申為「辟邪氣、除腐穢」之象徵,符合「以毒攻毒」的傳統思維。
    • 治療原理:可能借其辛溫之性散鬱結,炙後增加溫燥之力,助化濕濁蟲毒。
  2. 苦參

    • 性味功效: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解毒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逐水除癰腫」。
    • 治療原理:苦寒直折濕熱毒邪,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生物鹼(如苦參鹼),具抗寄生蟲、抑菌作用,對蟲毒內擾或濕熱蘊結之證有效。
  3. 蘘荷根

    • 性味功效:辛溫,古籍載其「辟惡氣、除蠱毒」,《名醫別錄》言其「主瘧及驚邪」。
    • 治療原理:辛溫芳香,能醒脾開郁、化濕濁,協同敗鼓皮增強祛穢之力,或通過揮發成分驅散邪氣。

全方配伍邏輯

  • 核心思路:取「辛開苦降、解毒化濁」之法。敗鼓皮與蘘荷根辛溫行散,開郁辟穢;苦參苦寒清降,清熱殺蟲。三者寒溫並用,既避免過於溫燥傷陰,亦防苦寒冰伏邪氣。
  • 象數思維:古人視「蠱」為陰穢之物,故用鼓皮(陽物)之殘餘、蘘荷(芳香)等「殘陽辟邪」之品,體現「以形治形」的比類取象邏輯。

潛在應用擴展
此方雖標明治小兒中蠱,然其組方思路可推廣至濕熱蟲積、邪毒內蘊之證,如濕疹頑癬、寄生蟲病等,凡見苔膩、腹痛、煩躁者,或可加減應對。

傳統服藥法


敗鼓皮3分(炙黃),苦參1兩,蘘荷根1兩。
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敗鼓皮散,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二四。 組成:敗鼓皮3分(炙黃),苦參1兩,蘘荷根1兩。 主治:小兒中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