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棺千金煮湯

破棺千金煮湯

PO GUAN QIAN JIN ZH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肘後方》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腎經 12%
肝經 12%
膽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12%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棺千金煮湯」方劑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蟲毒侵襲而導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陰囊濕疹等,苦參能有效清除濕熱,殺滅蟲毒,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2. 解毒消腫: 苦參亦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治療由毒蛇、毒蟲咬傷引起的腫痛,以及其他外傷感染。在「破棺千金煮湯」中,苦參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解毒消腫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破棺千金煮湯」,喻其能救危急如「破棺」重生,主治「時氣行病」(指季節性流行病或疫病)導致垂死之症,具體針對發病4-5日後出現「結胸滿痛、壯熱」等症狀。「結胸」為中醫術語,指邪熱與水飲互結胸膈,導致胸腹硬滿疼痛;「壯熱」則為高熱不退。此症病勢急重,患者可能因熱毒壅盛、氣機閉塞而危殆,故用方以峻劑急救。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單方苦參為主藥

    • 苦參性寒、味苦,歸心、肝、胃、大腸經,傳統功效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蟲利尿。《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除伏熱腸澼」。《別錄》稱其「除伏熱狂邪」。此處用其峻瀉熱毒,破結開閉,針對「結胸滿痛」之熱實結滯。
    •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苦含生物鹼(如苦參鹼、氧化苦參鹼)具抗炎、抗菌、抗病毒及調節免疫作用,可能對感染性高熱有解熱效果。
  2. 以酒煎煮增效

    • 酒性辛熱,能「行藥勢」(《本草綱目》),助苦參通行經絡、速達病所。此處用酒煎煮,一則增強苦參活血散結之力,以破「結胸」之瘀滯;二則辛散之性可防苦寒太過凝滯氣機,使邪熱從吐、下而解。
    • 酒煎後去滓溫服,患者服後「吐毒如溶膠」,顯示其通過催吐排出胸膈痰熱毒邪,符合中醫「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素問》)的治則,亦呼應「結胸」用吐法的傳統(如《傷寒論》瓜蒂散證)。
  3. 方劑邏輯與配伍思想

    • 此方為單捷峻劑,功專力猛,以「清熱解毒—破結開閉—涌吐排邪」為核心路徑。苦參苦寒直折火毒,酒助其勢,使閉結之熱毒上涌外泄,故可解垂危之熱實閉證。
    • 後世以「苦參湯」「苦參酒」為名,強調其用藥形式變化,然核心思路不離急症熱毒之救治。

總結
此方為古代急症救治範例,針對熱毒壅盛、氣機閉塞之危候,以苦參瀉火解毒為主,酒煎助藥行勢,通過吐法開泄邪熱,體現「急則治標」的救命思維。其效關鍵在於攻邪迅猛,符合「峻藥緩投」的古代疫病治則,然需辨證精準,非泛用於虛弱或非實熱證者。

傳統服藥法


苦參1兩。
上(口父)咀。以酒2升半,令得1升半,去滓,適寒溫,盡服之。當間苦寒,吐毒如溶膠便愈。
破棺千金湯(《外台》卷三引《張文仲方》)、苦參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二)、苦參酒(《衛生總微》卷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膽囊炎

相同名稱方劑


破棺千金煮湯,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苦參1兩。 主治:時氣行,垂死者。夫行病4-5日,結胸滿痛,壯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