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圍元藪

明朝醫家沈之問所輯的《解圍元藪》,是一部專門探討中醫古籍中稱為「風癩」之疾的重要著作。此書成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共四卷,內容涵蓋風癩的病因、病機、診斷、證候分類及治療方藥,特別是詳細論述了麻風的辨證與治療,並收載了豐富的方劑,共計249首,是研究中國古代麻風病醫學思想及臨床實踐的珍貴文獻。

書中開篇即以「風癩論」揭示病源,將風視為引發此病的「賊邪」,是「酷烈暴悍」之氣。強調四時不正之氣,如冬至日從東南來的「賊風」,最能深入傷人,犯之難解。此類邪氣侵襲人體,不僅直接導致氣血凝滯、筋骨馳縮、膚體腐爛,更重要者,書中承襲「風動而蟲生」的觀點,認為諸蟲感八風之邪氣而成形,蟲無風而不育。這一學說將風與蟲緊密連結,認為風邪為體外致病因素,而蟲(尤指「九蟲」)則為體內病變的關鍵病理產物及致病因子,其鑽齧臟腑、啖食肌髓是導致疾病嚴重破壞形體、神思昏迷、瘡穢遍身的直接原因。這種將外感風邪與內生蟲毒結合的病因觀,是《解圍元藪》乃至當時部分醫家對風癩病認識的一大特色。書中還區分了「風」(感深、內著)與「癘」(感淺、外著)的概念,雖然病源一體,但表現與病程有別,「風疾發遲死速,癘病發速死遲」。並提及此病在不同地域的俗稱,如「炮瘡」、「楊梅瘡」、「廣東瘡」等,反映了當時對此類惡性傳染病的複雜命名與認知。

《解圍元藪》對風癩的病理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書中認為病邪首先侵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隨後波及手足太陰肺經和脾經,這兩經是風氣出入門戶。其核心病機在於內在的陰陽失調和臟腑功能紊亂,特別是三焦相火熾盛克制肺金,導致肝木失制獨亢,進而侮脾土,使得肺脾兩虛。在此病理環境下,風熱寒濕諸毒相結,化生「九蟲」。書中詳細列舉了九種蟲(伏蟲、蛔蟲、白蟲、肉蟲、肺蟲、膈蟲、弱蟲、赤蟲、蟯蟲)並闡述了它們侵蝕各個臟腑所導致的具體症狀:食肝則眉髮脫落,食肺則鼻崩,食脾則聲變,食腎則耳鳴,食筋則節解,食肉則痛癢,食皮則頑裂,食脂則起疱,食心則致死。這種以「蟲」為核心,結合經絡、臟腑、氣血病變的病理認識,描繪了一幅內臟被蟲蝕而功能衰敗、體表瘡爛的景象。強調了飲食不謹、濕熱相積是蟲生的重要條件,引《內經》「腸胃為市」之語,說明邪毒與蟲生皆與腸胃有關。此外,書中也詳述了邪毒侵犯特定經絡(如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所導致的嚴重後果和預後判斷,如心火妄動、蟲蝕心臟導致足底穿爛,肝木乾枯、筋死導致指趾變形脫落。

書中將風癩分為不同的證候類型,提出了「三十六瘋」的分類法,並將其歸屬於六經。雖然提供的內容只展示了心經所屬的部分瘋名(如大麻、蛇皮、脫跟、魚鱗、邪昧、血風),但對幾種主要證候的描述極為細緻且具體。例如:

  1. 大麻風 (Da Ma Feng): 被列為諸風之長,初起皮膚麻木不仁,夜間或陰雨時加劇痛癢,漸至皮肉堅頑,腫脹,易穿爛,手足拘攣,臭惡廢弛。病因歸於縱欲、不避風寒濕熱、情志不調導致氣血滯留。也描述了一種體氣熏熱、四肢沉重、全身劇痛、面部浮腫等較危重的大風證候。
  2. 蛇皮風 (She Pi Feng): 好發於手臂股腿,皮膚迸裂,紋如蛇腹,滲血水,蔓延迅速,勢兇險。病因與性情暴躁、觸冒風濕、蓄之不散,引發心火燔灼肺竅,耗傷元氣有關。
  3. 脫跟風 (Tuo Gen Feng): 初起腳後跟及兩踝下水泡、皸裂或生瘡,痛癢腫蹇,久而穿爛至足底(俗稱「草鞋風」),或延至足趾生瘡爛(俗稱「魚腮風」),與漏蹄風不同。病因強調酒色過度、不避寒濕、辛苦之人濕熱凝滯,導致心火下泛肝腎,風邪毒疰臟腑。
  4. 魚鱗風 (Yu Lin Feng): 全身乾燥泛白,浮癢麻木,漸生瘡變為梅花大片,狀如刮魚肚或蛇背紋,癢搔出血水,怕冷怕熱,或如榆樹皮脫落(俗稱「榆皮風」),最終潰爛腥穢。病因歸於氣血耗散、元陽虛敗、寒濕風邪漫流肢體,以及情志(暴勇、忿怒)、房勞、五味損傷臟腑。

這些詳細的證候描述,不僅豐富了對風癩臨床多樣性的認識,也體現了古代醫家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經驗總結。

除了外感風邪和內生九蟲,《解圍元藪》也強調了個人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書中明確指出,「自古聖賢避色如避寇仇,避風如避矢石,鮮有大病。而人不畏避,妄肆縱欲荒色內虛,惡風乘假而入,故多疾病。」這表明書中將麻風的發生與個人行為和體質虛弱緊密聯繫起來,認為不良生活習慣(如縱欲、飲酒、房勞、勞累)、情志刺激(如暴勇、忿怒)以及飲食不節等,都會損傷正氣,使人體內虛,導致「榮氣虛,衛氣實」,為邪氣入侵和疾病發生創造條件。這種內外合致的病因觀,體現了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思想。

治療方面,雖然提供的內容未詳列所有治療方劑的具體組成,但書名「解圍元藪」(意為解除困境的根本方法)及載方249首的事實,表明治療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提供了當時應對風癩的集大成方略。從各證候描述後附有的方劑名稱(如大麻湯、奪命丹、神仙換骨丹、珠雲散、奪命還真丹、火龍散、奇效良丹、苦參丸、大消風散、大龍散等)以及強調「大補之劑」、「禁戒酒色」等,可推斷其治療策略應是多樣化的,涵蓋了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殺蟲、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方法,並且強調辨證論治,針對不同證候施以不同的方藥組合,體現了「解圍」即解除病邪困境、恢復人體平衡的宗旨。同時,一些證候描述中也包含了臨床經驗的告誡,如「蛇皮風」中提到「妄行點刺、熏蒸,即死無逃矣」,這反映了當時醫家對某些治療手法安全性的認識和對患者的保護。

《解圍元藪》作為一部明代的麻風專著,其價值不僅在於對風癩病機證治的系統論述,更在於其反映了當時醫學界對這一頑疾的認識水平和治療探索。雖然其病因學說(風邪化蟲)與現代醫學的細菌致病觀存在根本差異,但其對臨床表現的細緻描述、對疾病傳變規律的觀察、以及豐富的治療經驗總結(如249首方劑),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它記錄了當時醫家如何運用中醫理論體系(如經絡學說、臟腑學說、氣血津液、病因學說)來理解和應對麻風病,是研究中國醫學史、特別是傳染病史和皮膚病史的重要史料。書中對不同證候的命名和描述,也為我們了解古代對麻風病的臨床分型提供了依據。

總而言之,《解圍元藪》是明代醫家沈之問關於風癩病的一部重要醫學專著。書中系統闡述了風癩以外邪(風)為首因,引發內生病理產物(九蟲),損傷臟腑經絡,導致氣血瘀滯、形體潰敗的複雜病機。詳細描述了多種臨床證候及其分類,並提供了豐富的治療方劑和臨床經驗。它集中體現了明代中醫對麻風病的認識水平和治療成就,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史及中醫皮膚科、傳染病學的重要文獻,具有顯著的歷史與學術價值。書中對「九蟲」致病的詳細描述尤其獨特,反映了古代醫家在病原體認識尚未發展時,對疾病破壞性病理機制的一種解釋嘗試。透過此書,讀者得以一窺古代醫家如何面對當時視為「惡疾之首」的麻風病,並努力尋求「解圍」之道的智慧與實踐。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