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問

《解圍元藪》~ 卷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5)

1. 卷四

羌活,甘草,防風,川芎,細辛,枳殼,熟地,人參,麻黃,薄荷,甘菊,當歸,知母黃耆,獨活,白芷,杜仲,秦艽,柴胡,半夏,厚朴,防己,前胡,地骨皮,枸杞子,蔓荊子(各三分),黃芩,茯苓,芍藥(各四分半),石膏,蒼朮,生地(各六分),桂枝(一分五釐)

水二鍾煎八分,天陰加生薑五片。欲利加大黃三錢,欲汗加麻黃一錢,姜五片,春冬加半夏,夏加知母石膏,秋加白朮。

防風通聖散,二百四十五

川芎,當歸,荊芥,芍藥,蒼朮,大黃,芒硝,滑石,山梔,石膏,桔梗,甘草,黃芩薄荷,麻黃,連翹(各等分)

共為末,每服三錢酒下,如飲片薑棗煎服,以渣曬乾,煎湯洗浴。

加減通聖散,二百四十六,病甚者服之。

防風,川芎,桔梗,枳殼,石膏,柴胡,黃連,羌活,連翹,生地,熟地,芍藥,當歸薄荷,甘草,麻黃,滑石,黃芩(各三錢),芒硝(一兩),角刺(二兩),風藤(三兩),荊芥穗(五兩)

上藥分作八服,每服用水二大碗,煎八分,空心服,日進三服,五六日後,方服紫花丸。

烏藥順氣散,二百四十七,初起先服二十帖。

麻黃,陳皮,烏藥(各一兩),殭蠶,川芎,枳殼,甘草,桔梗,白芷(各一兩二錢),乾薑(五錢)

為粗末煎服,為細末薑湯送下三錢。

五積散,二百四十八,不拘前後皆可服。

蒼朮(一斤半),桔梗(十二兩),枳殼,陳皮,麻黃(各六兩),厚朴,乾薑(各四兩),半夏(二兩五錢),芍藥,白芷,川芎,當歸,白茯苓,甘草,官桂(各二兩)

共為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小續命湯,二百四十九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桔梗,川芎,當歸,附子,杏仁,甘草,石膏(各七分),防風(一錢),(如中風無汗)倍麻黃,防風,杏仁,(中風有汗惡風)倍桂枝,芍藥,杏仁,(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倍黃芩,加乾葛,桂枝,(中風無汗身涼)倍甘草,附子,加乾薑,(中風有汗不熱)加桂枝,倍甘草,附子,(中風六經混淆或枝節攣痛麻木)加羌活,連翹。

白話文:

卷四

羌活、甘草、防風、川芎、細辛、枳殼、熟地、人參、麻黃、薄荷、甘菊、當歸、知母、黃耆、獨活、白芷、杜仲、秦艽、柴胡、半夏、厚朴、防己、前胡、地骨皮、枸杞子、蔓荊子(各取三分),黃芩、茯苓、芍藥(各取四分半),石膏、蒼朮、生地(各取六分),桂枝(取一分五釐)。

用水兩碗煎至剩八分,天氣陰冷時加入生薑五片。如果想通便,加大黃三錢;如果想發汗,加麻黃一錢、生薑五片。春天和冬天加半夏,夏天加知母、石膏,秋天加白朮。

防風通聖散,二百四十五

川芎、當歸、荊芥、芍藥、蒼朮、大黃、芒硝、滑石、山梔、石膏、桔梗、甘草、黃芩、薄荷、麻黃、連翹(各取等量)。

一起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送服。也可以用水煎服,如果用藥片,就把藥渣曬乾,然後煎湯洗澡。

加減通聖散,二百四十六,病情嚴重時服用。

防風、川芎、桔梗、枳殼、石膏、柴胡、黃連、羌活、連翹、生地、熟地、芍藥、當歸、薄荷、甘草、麻黃、滑石、黃芩(各取三錢),芒硝(取一兩),皂角刺(取二兩),海風藤(取三兩),荊芥穗(取五兩)。

將以上藥材分成八份,每次取一份,用水兩大碗煎至剩八分,空腹服用,每天服用三次。五六天後,再服用紫花丸。

烏藥順氣散,二百四十七,剛開始發病時先服用二十帖。

麻黃、陳皮、烏藥(各取一兩),殭蠶、川芎、枳殼、甘草、桔梗、白芷(各取一兩二錢),乾薑(取五錢)。

將藥材磨成粗末煎服,或磨成細末用薑湯送服三錢。

五積散,二百四十八,不論發病前後都可以服用。

蒼朮(取一斤半),桔梗(取十二兩),枳殼、陳皮、麻黃(各取六兩),厚朴、乾薑(各取四兩),半夏(取二兩五錢),芍藥、白芷、川芎、當歸、白茯苓、甘草、官桂(各取二兩)。

一起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湯送服。

小續命湯,二百四十九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桔梗、川芎、當歸、附子、杏仁、甘草、石膏(各取七分),防風(取一錢)。(如果中風沒有出汗)加倍麻黃、防風、杏仁的用量。(如果中風有汗且怕風)加倍桂枝、芍藥、杏仁的用量。(如果中風沒有出汗且身體發熱不怕冷)加倍黃芩的用量,並加入葛根、桂枝。(如果中風沒有出汗且身體發涼)加倍甘草、附子的用量,並加入乾薑。(如果中風有汗且身體不發熱)加入桂枝,並加倍甘草、附子的用量。(如果中風導致六經混亂或四肢關節攣縮疼痛麻木)加入羌活、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