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圍元藪》~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風癩論
四時酷烈暴悍賊邪風也,為病最甚,殘害最劇,古人稱癘為惡疾之首,患之變敗形質頑固不知所之。
酷、惡毒也,烈、凶猛也,暴、速也,悍、剛也,皆風之質也。春夏多有旋風,秋令多有飈風,冬有嚴寒,皆煞癘之邪氣也。經云:冬至之日有疾風從東南來者,名曰賊風,最能傷人,犯之不可解,俯仰動作不可得矣。按之應手而痛,烙熨則爽,時刻抽掣,擊剝疾火,沖蕩氣血,輕者結為瘰癧,重者聚為偏枯。若遇熱鬱摶凝,則變為附骨癰疽。
如寒濕凝滯深入臟腑,久則積成風癘。人皆不知:陰陽和平,寒暑適時,則疾病不作;若天地變駁,風濕舛逆,是為不正之氣,則人感而病焉。《說文》云:蟲入幾中曰風。故風動而蟲生,蟲無風而不育。諸蟲皆八九日而化,感八風之邪氣而成形也。《靈樞》云:從東南來者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從正南來者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熱。從正西來者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皮毛,其氣主燥。從正北來者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寒。從西南來者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肢腋,其氣主弱。
從西北來者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小腸,外在手太陽之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而不通若死,其氣主關格痿憊。從東北來者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兩脅肋骨下及肢節,其氣主強勁洞泄。從正東來者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筋紐,其氣主經。乃煞癘之邪氣,非時暴悍酷烈之毒;中於人身,即生諸蟲,滋蔓為害。
自古聖賢避色如避寇仇,避風如避矢石,鮮有大病。而人不畏避,妄肆縱欲荒色內虛,惡風乘假而入,故多疾病。黃帝云:八風之毒,百花犯之無色,百穀傷之不實,草木觸之枯瘁,禽獸中之顛猘。水御之狂越,土蓄之崩裂,人中其邪,則成麻癘。蟲生臟腑,啖肌髓,飧血液,形態醜惡,神思昏迷,遍身瘡穢,先儒曰癘,即此候也。
中古分為風、癘二名,內駐曰風,所感深;外著曰癘,所感淺。風甚於癘,而癘輕於風,形氣本源則一類也。又曰風入臟腑,久注脈絡,數年之後,發於肌表,由漸而變癘,一傷人即發瘡穢,至見敗形。故風疾發遲死速,癘病發速死遲,大害皆然。江北燕冀,呼癘為炮瘡,南人擬其名而曰楊梅瘡,又曰廣東瘡。
蓋閩廣間有室女過癘,即生蟯蟲,發為惡瘡,穢毒極盛,其氣易於傳染殺人,因此滋蔓於世,相感而生。
充塞脈絡之內,輸散分肉之間,榮衛不利,肌腋膹䐜,氣聚不通,使血淤不流,筋骨馳縮,膚體腐爛,膿穢淋漓,眉須脫落,手足痿痹,趾指墮折,寒熱麻癢,或如棰楚如掣,掌如攣如縛,如拶如夾,瘸癟腫酸,荼毒疙瘩,百惡對駢,集得之所由,有五充貯而滿也。
白話文:
風癩論
一年四季,酷熱、猛烈、暴躁、強悍的邪風,是致病最嚴重、危害最劇烈的因素。古人將癘疾視為惡疾之首,患病後會導致形體敗壞,頑固難治,病情發展難以預料。
「酷」、「惡毒」;「烈」、「凶猛」;「暴」、「迅速」;「悍」、「剛強」,這些都是邪風的特性。春夏多旋風,秋季多飈風,冬季嚴寒,都是致使癘疾的邪氣。古籍記載:冬至日從東南而來的疾風,稱為賊風,最傷人,一旦染上就難以痊癒,身體俯仰動作都困難。按壓患處會疼痛,烙熨則會感覺舒爽。邪風時刻抽搐、剝蝕,猶如烈火沖擊氣血,輕則形成瘰癧,重則導致半身不遂。如果遇到熱邪鬱結凝滯,則會轉變成附骨癰疽。
若寒濕凝滯深入臟腑,久而久之就會積聚成風癘。人們往往不知道:陰陽平和,寒暑適時,疾病就不會產生;若天地失衡,風濕逆亂,就會產生不正之氣,人體感受後就會生病。《說文解字》記載:蟲子進入器物縫隙中就叫風。所以風動則蟲生,無風則蟲不能繁殖。各種蟲子大多八九天就化生,感受八方邪風而形成。 《靈樞》記載:從東南來的是弱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胃,外則侵犯肌肉,其氣主體重;從正南來的是大弱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心,外則侵犯脈絡,其氣主熱;從正西來的是剛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肺,外則侵犯皮毛,其氣主燥;從正北來的是大剛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腎,外則侵犯骨骼和肩背的肌肉筋腱,其氣主寒;從西南來的是謀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脾,外則侵犯肢體和腋下,其氣主弱;從西北來的是折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小腸,外則侵犯手太陽經脈,脈絡不通則溢出,脈絡阻塞則凝結不通,如死一般,其氣主關節痿弱;從東北來的是凶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大腸,外則侵犯兩脅肋骨下及關節,其氣主強勁洩瀉;從正東來的是嬰兒風,它傷人,內則寄居於肝,外則侵犯筋腱,其氣主經絡。這些都是癘疾的邪氣,非時令的暴烈強悍之毒,進入人體後,就會產生各種蟲子,滋生蔓延,危害人體。
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避色情如同避開仇敵,避風如同躲避箭石,很少有大病。而人們不加以防範,放縱慾望,耗損身體,邪風乘虛而入,所以疾病多多。黃帝說:八方之邪風,能使百花失去顏色,百穀欠收,草木枯萎,禽獸發狂,水暴漲,土崩裂,人感染邪氣則會患上麻風。蟲子在臟腑中滋生,啃噬肌膚髓肉,吞噬血液,導致容貌醜陋,精神恍惚,全身瘡瘍,古代學者稱之為癘,就是這種症狀。
古代將此病分為風、癘兩種名稱,內在的叫做風,邪氣侵犯較深;外在的叫做癘,邪氣侵犯較淺。風比癘嚴重,而癘比風輕,但本質上都屬於一類疾病。又說:風邪侵入臟腑,長期滯留脈絡,數年後發於肌表,逐漸轉變成癘,一傷及人體就長瘡瘍,最終導致形體敗壞。所以風疾發病慢,死得快;癘疾發病快,死得慢,這都是主要的危害。江北燕冀地區稱癘為炮瘡,南方人根據其形態稱之為楊梅瘡,又稱廣東瘡。
福建廣東地區有女子患癘疾,就會生出蟯蟲,然後長出惡瘡,穢毒極盛,容易傳染致死,因此在世上蔓延,互相傳染。
邪氣充塞脈絡,瀰漫於肌肉之間,榮衛失調,肌肉萎縮,氣血瘀滯不通,導致血淤不流,筋骨收縮,皮膚腐爛,膿液淋漓,眉毛鬍鬚脫落,手足痿痺,趾指脫落,寒熱麻癢,或如鞭打、抽搐,手掌攣縮、綁縛,或像擠壓、夾持,肢體瘸腫酸痛,瘡瘍疙瘩,百種惡疾同時出現,其病因是邪氣充塞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