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參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胸悶脅痛等症狀。香參丸中常加入木香,旨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疏肝理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 健脾和胃:木香也能溫脾胃,助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香參丸的組成中常包含補氣養血的藥材,加入木香則可起到健脾和胃、增強藥效的作用。
香參丸中包含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之功效。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瘡瘍、濕疹、疥癬等症。
- 配合其他藥物: 苦參與香參丸中的其他藥物如香附、川芎、當歸等,共同發揮療效。例如,苦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配合當歸的活血化瘀,達到治療血瘀所致的瘡瘍效果。
總而言之,苦參在香參丸中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瘡瘍、濕疹、疥癬等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香參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資料,香參丸主要用於治療痢疾,特別是紅白痢,且有「百發百中」之說。此外,部分文獻也指出香參丸可以用於治療心臟熱盛、舌上出血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香參丸主要由木香和苦參組成,並輔以甘草等藥材製成。從各藥材的功效來看,其治療痢疾的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行氣止痛,調理脾胃: 木香是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行氣止痛、溫中和胃的功效。痢疾常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木香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並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
清熱燥濕,殺菌消炎: 苦參是方中的另一味主要成分,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痢的功效。痢疾多由濕熱、疫毒等邪氣侵襲腸道所致,苦參可以清除腸道濕熱,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從而起到治療痢疾的作用。
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方中常加入甘草,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在香參丸中,甘草可以協調木香和苦參的藥性,增強療效,並進一步緩解腹痛等症狀。
根據不同痢疾類型,選用不同湯劑送服: 古文記載,香參丸在治療不同類型的痢疾時,會選用不同的湯劑送服。例如:
- 白痢:用薑湯送服,利用生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增強止瀉效果。
- 紅痢:用甘草湯送服,取甘草的清熱解毒之功。
- 噤口痢:用砂仁、蓮肉湯送服,取其行氣開胃、健脾止瀉之效。
- 水瀉:用豬苓、澤瀉湯送服,取其利水滲濕之功。
- 這種靈活的送服方式,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合適的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結:
香參丸以木香行氣止痛、調理脾胃,苦參清熱燥濕、殺菌消炎,兩藥合用,共奏行氣導滯、清熱燥濕、消炎止痢之功。再通過配伍不同藥引來增強藥效,可治療多種類型的痢疾。然而,古文所記載的療效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百發百中」的說法可能有所誇大。現代醫學對痢疾的治療有更精確和系統的方法,因此香參丸的應用和療效仍需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傳統服藥法
木香4兩,苦參6兩(酒炒)。
以甘草一斤,熬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錢,白痢,薑湯送下;紅痢,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參丸, 出處:《奇方類編》卷上。 組成:木香4兩,苦參6兩(酒炒)。 主治:紅白痢。
香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人參半兩,生蒲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1分,生乾地黃(焙)1兩。 主治:心臟熱盛,舌上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