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木香湯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青木香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木香的疏肝理氣作用正好能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消食: 木香亦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青木香湯中常配伍其他健脾消食藥物,如陳皮、砂仁等,共同增強藥效,達到治療脾胃氣虛、食積不化等症狀的目的。
青木香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青木香湯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胃痛等症狀,枳殼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肝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 枳殼亦有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青木香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藥材,枳殼的加入可以增強消食導滯的效果,並輔助降逆止嘔,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嘔吐症狀。
青木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青木香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 緩解毒性: 青木香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但其毒性較強,甘草則具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青木香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木香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陰莖無故而腫或痛縮」及「咳嗽、痰喘、氣促」,看似分屬前陰與肺系病症,然其共通點在於「氣機鬱滯」。
- 前陰腫痛縮:傳統中醫認為,前陰屬肝經所過,其腫痛或攣縮多與肝氣鬱結、疏泄失常相關,氣滯則局部經絡受阻而腫痛,或寒凝肝脈而拘急。
- 肺系咳喘:咳嗽氣促、痰喘,則因肺氣壅滯、宣降失司,或痰阻氣道所致。
二者雖病位不同,但病機核心均涉及「氣機不暢」,故本方以調氣為主。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青木香(去蘆)
- 性味辛、苦、微寒,歸肝、胃經。
- 功能行氣止痛、解毒消腫,傳統用於肝胃氣滯、胸腹脹痛,亦能疏通鬱熱。《本草綱目》載其「專治脬轉疝氣、散結消腫」。
- 於此方中,既能疏肝解鬱以緩前陰氣滯腫痛,又可宣肺降氣以助咳喘平息。
2. 枳殼(麥麩炒)
- 性味苦、辛、酸,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炒後緩其峻烈之性,偏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善於降泄肺胃之氣。《珍珠囊》謂其「破氣、瀉痰、消積」。
- 配伍青木香,增強行氣之力,既可疏解前陰肝經之鬱,又能降肺氣以平喘,兼化痰滯。
3. 甘草(炙)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此方用量較輕(二錢半),非為補益,而是佐制青木香、枳殼之辛散苦燥,調和藥性,兼緩攣急(如陰莖痛縮)。
方劑邏輯與整體功效
- 行氣為主,兼顧肝肺:青木香疏肝行氣,枳殼降肺消痰,二者一升一降,調暢全身氣機,使肝氣疏、肺氣降,故既可解前陰鬱滯,又能平咳喘痰氣。
- 輕劑小兒適用:方中藥味少而量輕(每服僅二錢),適合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之體,避免過剰攻伐。
此方體現「異病同治」之思維,凡因氣機不暢所致之病症,無論表現於肝經或肺系,皆可透過調氣取效。
傳統服藥法
青木香(去蘆)半兩,枳殼(水浸潤,去殼,銼片,麥麩炒微黃)半兩 甘草2錢半。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7分,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青木香湯具有行氣止痛、化痰平喘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青木香湯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木香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青木香2兩,麻黃(去節)2兩,升麻3兩。 主治:發背,腫如杏核、雞子。
青木香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 組成:青木香1兩,芍藥1兩,白蘞1兩,川芎1兩。 主治:癰疽,瘡臭爛。
青木香湯, 出處:《外台》卷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青木香2兩,黃連1兩(去毛),白頭翁2兩。 主治:春夏忽喉咽痛而腫,兼下痢。
青木香湯,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青木香(去蘆)半兩,枳殼(水浸潤,去殼,銼片,麥麸炒微黃)半兩,甘草2錢半。 主治:小兒陰莖無故而腫或痛縮;及咳嗽,痰喘,氣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