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黃連湯

枳殼黃連湯

ZHI KE HUANG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20%
心經 13%
大腸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3%
膽經 6%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黃連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消積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能瀉胃火,解毒消腫,並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
  2. 協同黃連,增強療效:黃連味苦寒,善清熱瀉火,但其寒性較強,易傷脾胃。枳殼的辛溫之性,可緩解黃連的寒性,避免傷脾胃,同時還能增強黃連的瀉火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枳殼的加入,既能幫助黃連更好地發揮其藥效,又能避免其寒性過強,對脾胃造成損傷。

枳殼黃連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火解毒: 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解毒消炎。對於枳殼所致的胃氣上逆、胸悶嘔吐等症狀,黃連可有效抑制胃火,緩解炎症,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調和脾胃: 黃連可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並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胃腸功能恢復。與枳殼合用,能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共同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枳殼黃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和藥性: 枳殼性苦寒,黃連苦寒,皆屬寒涼之品,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能調和脾胃,緩解枳殼黃連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脾胃。

二、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甘草亦能益氣補虛,與枳殼黃連共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瀉熱解毒,理氣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殼黃連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積熱咳嗽,熱結大腸者」,屬肺與大腸同病之證。「積熱」指熱邪蘊滯於內,上攻於肺則咳嗽;肺與大腸相表裏,熱邪下移大腸,致氣機壅滯而「熱結」,可見便秘、腹痛等症。其病機核心為熱鬱氣滯,故治需清熱瀉火,兼調氣機。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川連(黃連)
    苦寒沉降,為清熱燥濕要藥,專瀉心胃實火,兼清大腸濕熱。其作用有二:

    • 直折上炎之熱,緩解肺熱咳嗽;
    • 清除大腸積熱,治熱結便秘。
  2. 枳殼
    苦辛微寒,主入肺、大腸經,善行氣寬中、破結消積。其用有三:

    • 宣降肺氣以止咳;
    • 疏通大腸氣滯,助黃連散熱結;
    • 防黃連苦寒鬱遏氣機,使瀉火不傷正。
  3. 甘草
    甘緩和中,一則調和黃連峻烈之性,緩和苦寒傷胃;二則助枳殼生津潤燥,防氣藥耗陰。

全方配伍思維

  • 清熱與行氣並重:黃連瀉火為君,枳殼行氣為臣,甘草和中為佐使。
  • 臟腑表裏同治:肺熱得清則咳嗽止,大腸氣暢則熱結除,符合「肺病治腸」之理。
  • 標本兼顧:黃連治熱為本,枳殼調氣為標,體現「氣行則火散」的中醫辯證邏輯。

此方簡練,針對熱鬱氣滯之證,通過苦寒降火與辛開苦降相配,達成「熱清氣順」之效,為肺腸同調之經典小方。

傳統服藥法


枳殼、川連、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枳殼黃連湯具有清熱化痰,燥濕止咳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黃連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枳殼、川連、甘草。 主治:積熱咳嗽,熱結大腸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