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溯本求源,中醫臨床診斷與治療之法,歷來是醫家探索的核心。《症因脈治》一書,作為明末清初秦景明先生倡議、其族孫秦皇士先生補輯而成的重要內科專著,不僅傳承了前賢的智慧,更在診治思路上有所創新與發展,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此書刊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匯聚了明代秦景明先生的原始構想與清代秦皇士先生三十載的心血補輯,成為一部系統論述內傷雜病為主的醫學寶典。

《症因脈治》的書名,直接點出了其核心診斷與治療邏輯。與朱丹溪先生《脈因證治》將「脈」置於首位不同,秦景明先生在《症因脈治》的原序中明確闡述了他將「症」放在首位的緣由。他認為,臨床診斷若執著於「憑脈尋因、尋症」,一時之間難免費力揣摩,不如從最直觀、最易辨識的「症候」(疾病的外部表現、症狀)入手,作為診斷的第一步。在明確了症候後,再進一步探究其病因(疾病發生的原因),審察脈象(通過脈搏判斷體內狀況),最終依據症、因、脈三者綜合判斷來決定最恰當的治法。這種「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後決定治法」的步驟,條理清晰,符合臨床實際,尤其對於初學者而言,提供了更為明確的下手途徑,能使「病無遁情,而藥亦不至於誤用」。秦皇士先生在凡例中進一步強調,這種將症、因、脈、治四科「俱備」並按照特定順序排列的方式,使得「開卷瞭然」,足以成為初學者的津梁。

全書共分為四卷,涵蓋了內科領域一百五十餘種病證,內容廣泛而豐富。書中對每種疾病的辨證論治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闡述。其辨證思路以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雖然補充材料提及了六經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陰陽辨證等辨證方法,但在具體疾病的論述中,本書特別強調了經絡辨證的重要性。秦皇士先生在凡例中指出,「治病先當分別十二經絡,灼見何經主病,用藥可以不誤」,因此書中在論述各症時,常會結合經絡的循行與功能來分析病機,並依據病變所在的經絡來選用藥物,強調「一經見症,則以一經所主之藥治之;兩經見症,則以兩經之藥合而治之」。這種對經絡辨證的重視,使得治療更具針對性。

除了強調經絡辨證,《症因脈治》在辨證論治中還特別注重區分疾病的性質與狀態。凡例中提到,書中對於每種病症,必定會區分「外感」、「內傷」、「有餘」、「不足」,甚至在同一病症名下,也會分別論述其外感與內傷的表現及治法,有餘與不足的治療差異。這糾正了當時一些醫書將同名病症混為一談,導致臨床上誤用治虛之法於實證、內傷之方於外感之弊。這種細緻的區分,體現了醫家臨證的嚴謹性。同時,書中也討論了外感兼內傷或內傷兼外感的複雜情況,提出了類似張仲景處理傷寒表裡兼見的方法,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外感方中加內傷藥,或在內傷方中加外感藥,甚至二症並見則雙解雙治,靈活應對複雜病情。

在治法方面,《症因脈治》提出了多樣化的治療原則與具體方法,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總體原則,而具體的治法包括扶正祛邪、補虚泻实、和解表里、清熱解毒、滋陰養血、溫陽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這些治法均圍繞著其「症因脈治」的邏輯展開,強調根據辨證結果來確定治療方案。書中所選用的方藥,秦皇士先生在凡例中強調是「確見於平時臨症而不惑者」,且書中介紹稱「選方大多切於實用」,顯示出本書極強的臨床導向和實用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秦皇士先生在凡例中也討論了症脈關係的處理。他指出,臨證時多數情況下症脈是相應的,此時依脈用方是「正治」;但若症象分明而脈象模糊,難以依脈立方時,則必須「隨症施治」。書中立此兩條,為醫者在症脈不符或脈象不清時提供了操作準則,避免了膠柱鼓瑟,體現了醫家權衡變通的智慧。

從成書過程來看,《症因脈治》是跨越時代的醫學傳承。秦景明先生提出「症因脈治」的構想,並已著手撰寫,奠定了此書的理論框架。其後,族孫秦皇士先生「幼業醫」,見到伯祖的遺稿,感佩其用意,歷經三十年潛心補輯、闡明損益,最終完成並付梓。書中的序言(原序、沈序、查敘、自序)及凡例,詳細記錄了這一過程,並有多位當世名流(如沈宗敬、查慎行等翰林院編修)為之作序,推崇秦皇士先生的醫術及此書的價值,認為其「有功於世,不大且久」,能使「斯民於仁壽之域」。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書在當時醫界及士林中的影響力與受重視程度。

《症因脈治》不僅繼承了丹溪學派注重內傷、善用滋陰降火等思想,更結合了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以「症因脈治」為核心、強調經絡辨證、注重區分虛實寒熱內外感的獨特體系。書中對症狀、病因、脈象的詳細分析和治療方法的精確闡述,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內科之正宗,其理法精當,其方藥切要,實為醫家之必讀之書」,這無疑是對《症因脈治》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性的極大肯定。

總體而言,《症因脈治》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意義的中醫內科專著。它不僅是明清時期內科學發展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獨特的「症因脈治」診斷邏輯、系統的辨證方法(特別是經絡辨證的應用)、對病症細緻入微的區分以及切於實用的方藥選擇,都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此書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內科的重要參考文獻,是中華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原序

沈序

查敘

自序

凡例

卷首 (1)

卷首 (2)

卷首 (3)

卷首 (4)

卷首 (5)

卷首 (6)

卷首 (7)

卷首 (8)

卷首 (9)

卷首 (10)

卷首 (11)

卷首 (12)

卷首 (13)

卷首 (14)

卷首 (15)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二 (37)

卷二 (38)

卷二 (39)

卷二 (40)

卷二 (41)

卷二 (42)

卷二 (4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