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內傷筋攣

【內傷筋攣之症】皮膚干揭,遍身燥癢,手足難於舉動,漸至肌肉黑瘦,筋脈攣縮,此肝經血少筋攣之症也。若兩足拘緊不能伸,或左右換易作痛,漸至兩臂皆縮,此陽明經濕熱筋攣之症也。

白話文:

內傷筋攣之症:

  1. 皮膚乾燥脫皮,全身瘙癢,手腳難以舉動。

  2. 肌肉變得黑瘦,筋脈攣縮。

這是肝經血少筋攣之症。

  1. 如果兩隻腳僵硬不能伸展,或者左右交替疼痛,漸漸發展到兩隻胳膊都攣縮。

這是陽明經濕熱筋攣之症。

【內傷筋攣之因】《內經》云,脈弗榮則筋急。又云:肝主筋,肝氣熱,則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又云: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若濕熱不攘,則大筋緛短,而筋縮而攣。

【內傷筋攣之脈】左關細數,肝經血熱。左關細澀,血海乾枯。右關弦細,陽明血虛。右關數大,陽明濕熱。

白話文:

內傷筋攣的原因

《內經》中說,脈絡不充盈,筋絡就會緊張。又說:肝臟主筋,肝氣過熱,會導致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則筋絡緊張而抽搐。又說:陽明經主治潤宗筋,束縛骨頭並利於關節的活動。如果濕熱不消,則大筋緛短,筋收縮而痙攣。

【內傷筋攣之治】肝經血熱者,知柏四物湯。肝主風,血少風生者,補肝散,合鉤藤膏。血海乾枯者,補陰丸。若陽明虛者,薏苡仁散,合金銀藤膏。陽明濕熱甚者,四味舒筋湯。

知柏四物湯,治肝經血熱筋攣。

白話文:

【內傷筋攣的治療】

  1. 肝經血熱者:使用知柏四物湯。

  2. 肝主風,血少風生者:使用補肝散,配合鉤藤膏。

  3. 血海乾枯者:使用補陰丸。

  4. 若陽明虛弱者:使用薏苡仁散,配合金銀藤膏。

  5. 陽明濕熱嚴重者:使用四味舒筋湯。

知母,黃柏,當歸,生地,川芎,白芍藥。

白話文:

  • 知母:具有滋陰清熱、益胃生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口乾舌燥、熱病煩渴、肺熱咳嗽等症狀。

  • 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盛傷津、濕熱痢疾、瘡毒腫痛等症狀。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狀。

  • 生地:具有涼血滋陰、清熱除煩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等症狀。

  •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月經不調、風寒感冒等症狀。

  • 白芍藥: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鬱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肝鬱脾虛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補肝散

當歸,白芍藥,羌活,秦艽

鉤藤膏

鉤藤,當歸,川芎,生地,白芍藥

補陰丸,治肝經血枯筋攣

白話文:

補肝散

當歸,白芍,羌活,秦艽

鉤藤膏

鉤藤,當歸,川芎,生地,白芍

補陰丸,用於治療肝經血虛導致的筋肉拘攣

當歸,生地,白芍藥,丹皮,牛膝,木瓜,龜板,虎骨,羊肉為丸。

白話文:

當歸、生地黃、白芍藥、丹皮、牛膝、木瓜、龜板、虎骨、羊肉一起做成藥丸。

薏苡仁散,治肺熱痿痹筋攣,兼治陽明濕氣。

薏苡仁(一斤)

焙研末,水調服。

金銀藤膏,治陽明經濕熱筋攣。

金銀藤(一斤),秦艽(四兩),木瓜(四兩),蒼朮(四兩),黃柏(四兩)

四味舒筋湯,治陽明經濕熱筋攣。

秦艽,木瓜,蒼朮,黃柏

家秘清胃湯

白話文:

薏苡仁能散瘀消腫,治療肺熱引起的痿痹、筋攣,也適用於陽明經的濕氣。取薏苡仁一斤,焙乾研成粉末,用水調服。金銀藤膏則可以治療陽明經濕熱導致的筋攣。取金銀藤一斤、秦艽四兩、木瓜四兩、蒼朮四兩、黃柏四兩。舒筋湯同樣適用於陽明經濕熱筋攣,由秦艽、木瓜、蒼朮、黃柏組成。家秘清胃湯則是一種專門針對胃熱的藥方。

升麻,川連,山梔,丹皮,生地,木通,甘草

白話文:

  • 升麻:具有發散風熱、清熱解暑、明目退翳的功效。可治療感冒頭痛、暑熱煩渴、目赤腫痛等。

  • 川連: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咽喉腫痛、熱毒瘡癰、跌打損傷等。

  • 山梔:具有清熱涼血、瀉肝火、止血消腫的功效。可治療肝火旺盛、黃疸、血崩、跌打損傷等。

  • 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通經、止血散瘀的功效。可治療高血壓、冠心病、血脂異常、痛經、閉經等。

  • 生地:具有涼血止血、滋陰養血、清熱潤燥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貧血、陰虛發熱、口乾舌燥、大便燥結等。

  • 木通: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尿路感染、水腫、瘡癰腫毒等。

  •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

水煎,以藥汁磨生犀角沖服。

家秘舒筋丸

當歸(二兩),白芍藥(二兩),知母(二兩),黃柏(二兩),秦艽(四兩),木瓜(四兩)

上六味研細末。

白話文:

將當歸、白芍藥、知母、黃柏、秦艽、木瓜研磨成細粉,用水煎煮後,用藥汁磨碎犀角,沖服。

金銀藤(二斤),鉤藤(一斤),天門冬(六兩),懷生地(六兩),威靈仙(四兩,酒浸),何首烏(四兩,蒸)

上六味,水煎去渣,收厚膏,拌前末藥,打為丸。

白話文:

金銀花(一公斤),鉤藤(半公斤),天門冬(300 克),淮山藥(300 克),川芎(200 克,用酒浸泡),何首烏(200 克,蒸熟)

楨按:《內經》論痿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心氣熱,則生脈痿,脛縱不能任地。肝氣熱,則筋膜乾,筋急而攣。脾氣熱,則胃干而渴,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發為骨痿。又核上文曰:五臟因肺熱相乘而發痿躄,痿皆主於大熱,肺熱者色白毛敗,心熱者色赤脈溢,肝熱者色蒼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動,腎熱者色黑齒槁。又總結上文治痿之法曰,獨取陽明。

白話文:

張景嶽按,在《內經》中論述了痿症,說肺臟的熱侵入肺葉組織,則產生痿躄症狀;心氣的熱進入脈絡,則產生脈痿症狀,小腿肌肉鬆弛無力,無法支撐身體。肝臟的熱進入筋膜,使筋膜乾燥,筋急拘攣。脾臟的熱使胃津枯竭導致口渴,發為肉痿症狀。腎臟的熱進入腰脊,使腰脊不能伸展,發為骨痿症狀。再綜合上文所說的,五臟因為肺熱而相乘,而發為痿躄症狀,痿症狀皆由大熱引起:肺熱者,面色發白,毛髮枯槁;心熱者,面色發赤,脈象洪盛;肝熱者,面色發青,指甲枯槁;脾熱者,面色發黃,肌肉跳動;腎熱者,面色發黑,牙齒枯槁。又總結上文治療痿症的方法說,治療痿症,獨取足陽明胃經。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明明言陽明廣納水穀,飲食熱物,必先受之,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若腸胃有積熱,則陽明受熱,肺受火刑,而成痿矣。原病式云:手足痿軟,非外中於風,乃內熱而生,因肺熱而血液乾燥,不能榮養百骸故也。子和云:痿因肺熱相乘於四臟,若作寒治,是殺之也。

白話文:

陽明是指五臟六腑的水穀經脈,主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陽明廣納水穀,飲食熱物,必先受之,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若腸胃有積熱,則陽明受熱,肺受火刑,而成痿矣。原病式雲:手足痿軟,不是因為外邪風氣的侵襲,乃是內熱而生,因肺熱而血液乾燥,不能榮養百骸所致。子和雲:痿因肺熱相乘於四臟,若作寒治,是殺之也。

丹溪云:治痿而得經旨者,千古來惟河間一人。劉宗厚云:痿症內經所論至詳,奈後代方書,概多差謬,皆因手足癱痿,有似中風,足躄難行,又似風痹。於是誤以中風諸痹治之,遺禍至今。

白話文:

丹溪說:在治療痿症方面,能夠真正理解經旨的,千百年來只有河間一人。劉宗厚說:痿症在《內經》中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可惜後代的方書大多錯誤,都是因為手足癱痿,類似中風,足部行動不便,又類似風痹。因此錯誤地用治療中風和痺症的方法來治療痿症,遺禍至今。

楨按:諸公之論,極為正當,但尚未發明內經論痿,以陽明積熱相傳於肺,治宜獨取陽明,以澄其源,則不消爍血液,而主潤宗筋,能束骨利機關。故下文核明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陽明病,則宗筋熱而縱,帶脈不引而足痿矣。此言膏粱積熱,內傷成痿之症,必當獨取陽明,而為治痿下手真訣。

白話文:

楨按:諸位公的論述,極為正確,但尚未闡釋《內經》論述痿症,是因陽明積熱傳給肺,治療時宜獨取陽明,以澄清其根源,則不必消耗血液,而主以滋潤宗筋,能使骨骼強健,關節靈活。故下文核明說到:陰陽總集於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其主,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陽明有病,則宗筋發熱而鬆弛,帶脈不能引導,而足部痿弱了。這段話說到膏粱積熱,內傷成痿的症狀,必定應當獨取陽明,而作為治療痿症的真要訣。

夫內經治病獨詳於針灸,而針法則曰:虛者當補,實者當取,今言獨取陽明者,以痿症乃陽明實熱致病耳。然亦不特專務用藥,即針取陽明,是亦一法也。再考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張,此言痿攣之症,不獨內傷,亦有外感於濕,若攘奪而去之,則濕久變熱,熱久變燥,燥傷血液,亦成痿攣,申明濕熱未變燥熱,可用祛濕清熱之法。若已成痿攣,亦宜清熱潤燥,主潤宗筋,若誤投燥濕,則違悖主潤宗筋之經旨。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對於針灸治病的方法論述最為詳細,而針灸法則是:虛證宜補,實證宜瀉。現在說到獨取陽明經的穴位,是因為痿證是陽明經實熱引起的疾病。但也不能只專注於用藥,即針刺陽明經,這也是一種方法。再看《素問·氣通天論》中說:由於濕邪,濕熱不散,大筋痿軟短縮,小筋鬆弛伸張,這段話說明痿攣之症,不僅有內傷的原因,也有外感濕邪的原因。如果去除濕邪,那麼濕邪就會逐漸轉化為熱邪,熱邪再逐漸轉化為燥邪,燥邪會損傷血液,也會導致痿攣。這說明在濕熱沒有轉化為燥熱之前,可以使用祛濕清熱的方法。如果已經發展為痿攣,也應該清熱潤燥,以滋潤宗筋為主。如果誤投燥濕之藥,就會違背滋潤宗筋的經旨。

《內經》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有能食而渴,則發腦疽。又云: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粱積熱,非肝腎經虛,細按諸條,皆五臟生熱發毒,手足不舉,足躄痿攣,皆因膏粱積熱而起,須要清腸胃之積熱。然論禁忌燥熱之藥,即專用滋陰降火,亦非肝腎經虛,而不對病者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也說:過多食用膏粱厚味,可能會導致腿部生出大膿瘡。還有的人能吃卻感覺口渴,就會引發腦疽。又說:土壤過於燥熱,會導致人四肢不舉動,這其實是膏粱厚味積熱造成的,而非肝腎經虛弱。仔細考察這些條款,都是五臟生熱而引發毒素,手腳不能舉動,腿腳麻痺不能伸展,都是由於膏粱厚味積熱而引起的,需要清腸胃的積熱。然而,談論禁忌燥熱的藥物,就是專門使用滋陰降火藥物,這也不是肝腎經虛弱,而是不針對病症。

但清腸胃積熱,不比他經。他經之熱易清,膏粱積熱,隨清隨起。若縱肆口腹,則飲酒焉,酒熱上熏於肺矣。厚味焉,膏粱積熱矣,即鹽從火化,鹹味太多,亦能發渴發熱。駱龍吉云,藥中肯綮,若不淡薄滋味,雖日進清熱,而積熱日生,一寒十暴,吾知其不能萬全也。夫膏粱積熱,乃油膩葷腥之濕熱,若見濕熱下瀉,則不生疔發毒。

白話文:

但是清除腸胃積累的熱氣不同於其他經絡。其他經絡的熱容易清除,肥甘積累的熱氣,隨著清除而隨之產生。如果放縱口腹之慾,喜歡喝酒,酒的熱氣就會燻到肺。喜歡吃肥厚的味道,就會積累肥甘引起的熱氣;鹹味如果過多,也會讓人感到口渴發熱。駱龍吉說,藥物的關鍵在於取得平衡,如果不清淡飲食,即使每天服用清熱藥物,但積累的熱氣也會日益產生,一旦受寒十次就會暴發一次,我知道那樣就不可能保全身體了。膏粱積熱是油膩腥臭的濕熱,如果出現濕熱下瀉,那麼就不會產生瘡毒。

若濕熱不得下泄,則壅腫而發毒矣。若日久變燥,二便阻澀,則為土太過,手足不舉矣。故清除積熱,則二便如常。脾胃清和,輸化水穀,生精養血,主潤宗筋而利機關。

白話文:

如果濕熱不能往下排泄,就會瘀腫而發毒。如果時間長了,變成乾燥,大、小便不通暢,就是土性太過,手腳都不能動了。所以清除積熱,大、小便就會正常。脾胃清和,就能運化水穀,生精養血,主導滋潤筋骨,使關節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