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三 (18)
卷三 (18)
1. 內傷筋攣
【內傷筋攣之症】皮膚干揭,遍身燥癢,手足難於舉動,漸至肌肉黑瘦,筋脈攣縮,此肝經血少筋攣之症也。若兩足拘緊不能伸,或左右換易作痛,漸至兩臂皆縮,此陽明經濕熱筋攣之症也。
【內傷筋攣之因】《內經》云,脈弗榮則筋急。又云:肝主筋,肝氣熱,則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又云: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若濕熱不攘,則大筋緛短,而筋縮而攣。
【內傷筋攣之脈】左關細數,肝經血熱。左關細澀,血海乾枯。右關弦細,陽明血虛。右關數大,陽明濕熱。
【內傷筋攣之治】肝經血熱者,知柏四物湯。肝主風,血少風生者,補肝散,合鉤藤膏。血海乾枯者,補陰丸。若陽明虛者,薏苡仁散,合金銀藤膏。陽明濕熱甚者,四味舒筋湯。
知柏四物湯,治肝經血熱筋攣。
知母,黃柏,當歸,生地,川芎,白芍藥。
補肝散
當歸,白芍藥,羌活,秦艽
鉤藤膏
鉤藤,當歸,川芎,生地,白芍藥
補陰丸,治肝經血枯筋攣
當歸,生地,白芍藥,丹皮,牛膝,木瓜,龜板,虎骨,羊肉為丸。
薏苡仁散,治肺熱痿痹筋攣,兼治陽明濕氣。
薏苡仁(一斤)
焙研末,水調服。
金銀藤膏,治陽明經濕熱筋攣。
金銀藤(一斤),秦艽(四兩),木瓜(四兩),蒼朮(四兩),黃柏(四兩)
四味舒筋湯,治陽明經濕熱筋攣。
秦艽,木瓜,蒼朮,黃柏
家秘清胃湯
升麻,川連,山梔,丹皮,生地,木通,甘草
水煎,以藥汁磨生犀角沖服。
家秘舒筋丸
當歸(二兩),白芍藥(二兩),知母(二兩),黃柏(二兩),秦艽(四兩),木瓜(四兩)
上六味研細末。
金銀藤(二斤),鉤藤(一斤),天門冬(六兩),懷生地(六兩),威靈仙(四兩,酒浸),何首烏(四兩,蒸)
上六味,水煎去渣,收厚膏,拌前末藥,打為丸。
楨按:《內經》論痿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心氣熱,則生脈痿,脛縱不能任地。肝氣熱,則筋膜乾,筋急而攣。脾氣熱,則胃干而渴,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發為骨痿。又核上文曰:五臟因肺熱相乘而發痿躄,痿皆主於大熱,肺熱者色白毛敗,心熱者色赤脈溢,肝熱者色蒼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動,腎熱者色黑齒槁。又總結上文治痿之法曰,獨取陽明。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明明言陽明廣納水穀,飲食熱物,必先受之,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若腸胃有積熱,則陽明受熱,肺受火刑,而成痿矣。原病式云:手足痿軟,非外中於風,乃內熱而生,因肺熱而血液乾燥,不能榮養百骸故也。子和云:痿因肺熱相乘於四臟,若作寒治,是殺之也。
丹溪云:治痿而得經旨者,千古來惟河間一人。劉宗厚云:痿症內經所論至詳,奈後代方書,概多差謬,皆因手足癱痿,有似中風,足躄難行,又似風痹。於是誤以中風諸痹治之,遺禍至今。
楨按:諸公之論,極為正當,但尚未發明內經論痿,以陽明積熱相傳於肺,治宜獨取陽明,以澄其源,則不消爍血液,而主潤宗筋,能束骨利機關。故下文核明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陽明病,則宗筋熱而縱,帶脈不引而足痿矣。此言膏粱積熱,內傷成痿之症,必當獨取陽明,而為治痿下手真訣。
夫內經治病獨詳於針灸,而針法則曰:虛者當補,實者當取,今言獨取陽明者,以痿症乃陽明實熱致病耳。然亦不特專務用藥,即針取陽明,是亦一法也。再考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張,此言痿攣之症,不獨內傷,亦有外感於濕,若攘奪而去之,則濕久變熱,熱久變燥,燥傷血液,亦成痿攣,申明濕熱未變燥熱,可用祛濕清熱之法。若已成痿攣,亦宜清熱潤燥,主潤宗筋,若誤投燥濕,則違悖主潤宗筋之經旨。
《內經》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有能食而渴,則發腦疽。又云: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粱積熱,非肝腎經虛,細按諸條,皆五臟生熱發毒,手足不舉,足躄痿攣,皆因膏粱積熱而起,須要清腸胃之積熱。然論禁忌燥熱之藥,即專用滋陰降火,亦非肝腎經虛,而不對病者也。
但清腸胃積熱,不比他經。他經之熱易清,膏粱積熱,隨清隨起。若縱肆口腹,則飲酒焉,酒熱上熏於肺矣。厚味焉,膏粱積熱矣,即鹽從火化,鹹味太多,亦能發渴發熱。駱龍吉云,藥中肯綮,若不淡薄滋味,雖日進清熱,而積熱日生,一寒十暴,吾知其不能萬全也。夫膏粱積熱,乃油膩葷腥之濕熱,若見濕熱下瀉,則不生疔發毒。
若濕熱不得下泄,則壅腫而發毒矣。若日久變燥,二便阻澀,則為土太過,手足不舉矣。故清除積熱,則二便如常。脾胃清和,輸化水穀,生精養血,主潤宗筋而利機關。
白話文:
[內傷筋攣]
症狀表現:皮膚乾燥脫屑,全身瘙癢,手腳活動困難,逐漸導致肌肉萎縮、顏色變深,筋脈緊縮,這是肝經血量不足導致的筋攣。如果雙腳僵硬無法伸直,或者左右腳輪流疼痛,逐漸地,兩臂也會出現縮短,這是陽明經濕熱引起的筋攣。
病因解析:根據《內經》,如果血液供應不足,筋就會緊繃。又說:肝主筋,肝氣過熱,筋膜就會乾燥,筋膜乾燥,筋就會緊縮而引起筋攣。又說:陽明經負責滋潤宗筋,約束骨頭並有利於關節運作,如果濕熱不除,大筋就會縮短,導致筋攣。
脈象表現:左關脈細數,表示肝經血熱;左關脈細澀,顯示血海乾涸;右關脈弦細,意味著陽明經血虛;右關脈數大,反映陽明經濕熱。
治療方式:對於肝經血熱的筋攣,使用知柏四物湯;對於肝主風,血少風生的筋攣,使用補肝散,搭配鉤藤膏;對於血海乾涸的筋攣,使用補陰丸;對於陽明經血虛的筋攣,使用薏苡仁散,搭配金銀藤膏;對於陽明經濕熱嚴重的筋攣,使用四味舒筋湯。
知柏四物湯:知母、黃柏、當歸、生地、川芎、白芍藥。
補肝散:當歸、白芍藥、羌活、秦艽。
鉤藤膏:鉤藤、當歸、川芎、生地、白芍藥。
補陰丸:當歸、生地、白芍藥、丹皮、牛膝、木瓜、龜板、虎骨、羊肉製成藥丸。
薏苡仁散:薏苡仁,焙乾研末,用水調服。
金銀藤膏:金銀藤、秦艽、木瓜、蒼朮、黃柏。
四味舒筋湯:秦艽、木瓜、蒼朮、黃柏。
家祕清胃湯:升麻、川連、山梔、丹皮、生地、木通、甘草,水煎後磨碎生犀角服用。
家祕舒筋丸:當歸、白芍藥、知母、黃柏、秦艽、木瓜,研磨成細末,加入金銀藤、鉤藤、天門冬、懷生地、威靈仙、何首烏,水煎去渣,濃縮成膏,與藥末混合製成藥丸。
總結:《內經》提到,五臟六腑都可能因為肺熱導致痿證,肺熱者面色蒼白,毛髮枯槁;心熱者面色紅潤,脈搏旺盛;肝熱者面色青綠,指甲乾枯;脾熱者面色黃且肌肉顫動;腎熱者面色黑暗,牙齒枯槁。治療痿證時,應專注在陽明經上,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負責滋潤宗筋,約束骨頭並有利於關節運作。
丹溪先生認為,真正理解痿證治療原則的,歷史上只有河間一人。劉宗厚先生指出,《內經》對於痿證的討論非常詳細,但後世的醫書往往存在誤解,因為手足癱瘓類似中風,行走困難又像風濕。因此,很多人誤將中風或風濕的療法治療痿證,造成了長期的後果。
總結來說,《內經》提到,痿證是因為陽明經積熱傳到肺部導致的,治療時應專注在陽明經上,以減少熱度,保持血液滋潤,這樣宗筋才能得到滋潤,關節運作才能順暢。對於由膏粱積熱引起的內傷痿證,應專注在陽明經的治療上。
然而,治療痿證不僅僅是用藥,針灸治療陽明經也是一種方法。《內經》還提到,濕熱不除,大筋就會軟弱縮短,小筋則會鬆弛,這說明痿證不僅由內傷引起,也可能由外部濕氣感染造成。如果及時排除濕氣,濕氣長時間會轉變為熱氣,熱氣長時間會轉變為燥氣,燥氣會損傷血液,同樣會導致痿證。因此,對於未轉變為燥熱的濕熱,可以使用祛濕清熱的方法,對於已經形成痿證的,應該清熱潤燥,滋潤宗筋。
《內經》還提到,高脂高糖的飲食變化,容易導致足部生出大疔瘡。過量飲食也可能導致口渴,進而發病。又說,土氣過旺,讓人四肢無力,這是真正的膏粱積熱,而非肝腎虛弱。這些條款表明,五臟生熱發毒,手腳無力,足部痿證,都是由於膏粱積熱造成的,必須清腸胃的積熱。然而,對於禁用燥熱藥物的禁忌,即使專門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也不是針對肝腎虛弱的情況。
清除腸胃積熱與其他經絡不同。其他經絡的熱度較易清除,但膏粱積熱的清除卻很困難,一旦清除,又會再次產生。如果放縱飲食,喝酒會使熱氣上蒸至肺部,吃太多會導致膏粱積熱,即使鹽分過多,也會導致口渴和熱氣。駱龍吉先生認為,藥物的選擇很重要,如果不改變飲食習慣,即使每天服用清熱藥物,積熱仍會持續增加,最終導致治療失敗。膏粱積熱是由油膩葷腥的食物引起的濕熱,如果濕熱能夠通過排泄消除,就不會生出疔瘡或發毒。
如果濕熱不能排出,就會在身體內聚集,最終導致毒發。如果長時間變為燥熱,大小便會受阻,這就是土氣過旺,手腳無力的原因。因此,清除積熱,保持大小便正常,脾胃清和,有助於消化吸收食物,生成精血,滋潤宗筋,有利於關節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