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原序
原序
1. 原序
醫有五科:曰脈,曰因,曰病,曰症,曰治。丹溪先生以病症為一,故以四字賅之,纂成一帙,名曰《脈因症治》。實為壽世之書,奈後代諸賢,不業是作,遂至散亡淹沒,予所深惜。然諦思之,仍有難於宗行者,蓋執脈尋因、尋症,一時殊費揣摩;不若以症為首,然後尋因之所起,脈之何象,治之何宜,則病無遁情,而藥亦不至於誤用也。是以古人先重望聞問,而獨後於切耳。
余不諒,敢竊丹溪之餘語,匯成一卷,改名《症因脈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症、據因、據脈用治。庶節節可證,而法不謬施,諒必無罪於後世也。但年邁神衰,恐多疵漏,未敢授梓傳世,待後之賢者,詳定而行可也。
崇禎辛巳嘉平月淡香堂廣野道人秦景明序
白話文:
醫學包含脈象、病因、疾病、症狀、治療五個方面。丹溪先生將疾病和症狀視為一體,因此用「脈因症治」四字概括,編寫成一本书。這本書確實是造福後世的佳作,可惜後世許多賢者都不重視這本書,導致它散失埋沒,我对此深感惋惜。仔細想想,這本書也確實很難完全掌握運用,因為單純依靠把脈來尋找病因和症狀,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去揣摩;不如以症狀為先,然後探究病因、脈象和治療方法,這樣就能徹底了解病情,避免藥物誤用。所以古人重視望聞問診,卻獨獨忽略了切脈的重要性。
我不才,冒昧借用丹溪先生的一些觀點,彙編成一卷書,改名為《症因脈治》,先辨別症狀,再說明病因,然後診斷脈象,根據症狀、病因、脈象來治療。這樣一步步都能得到驗證,治療方法也不會出錯,相信不會辜負後世。但我年老體衰,書中恐有許多錯誤和疏漏,不敢付梓刊印傳世,希望後世的賢者能詳細校訂後再出版。
崇禎辛巳年嘉平月,淡香堂,廣野道人秦景明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