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余幼業醫,見家伯祖景明公,有《症因脈治》一稿,序原丹溪先生《脈因證治》中來。時余學淺,未會其趣,後見嘉言先生《寓意草》云:治症必先識病,然後可以議藥。今之學醫者,議藥不議病,嘆《內經》、《甲乙》無方之書,無人考究。丹溪《脈因證治》,分析精詳,反不見用,而《心法》諸書,群方錯雜,則共宗之。

白話文:

我年輕時學習醫術,見家伯祖景明公有一本《症因脈治》,序言是從丹溪先生的《脈因證治》中節錄而來的。當時我的學識淺陋,未能領會其意趣。後來看到嘉言先生的《寓意草》中說:治療疾病必須先認識疾病,然後才能討論藥物。當今學醫的人,只討論藥物而不討論疾病,感嘆《內經》、《甲乙》等無方之書,無人考究。丹溪《脈因證治》分析精詳,反而不見人用,而《心法》等書,藥方雜亂,卻受到眾人的推崇。

余因知景明公《症因脈治》之作,非無謂也,遂有纂述之志,然慎之未敢為也。後三十年,年至慮深,每思有以成公之集,而牽於生事,日無寧晷,偶憶袁先生可以濟人之語,遂乃屏絕應酬,潛心纂述,症分內外傷,因分內外因,脈分虛實,治分經絡,對症用藥,無遊移多歧之惑,不十載而就意者,彼蒼好生,或丹溪、景明兩公,陰能助余也。書成之明年,余友施君宇瞻仲季見而悅之,因謂余曰:是書壽世之寶也。

白話文:

我因為知道景明公的《症因脈治》這本書並非沒有道理,所以纔有編撰的志向,但是慎重考慮之後不敢去做。後來過了三十年,年紀大了思想也更加深沉,常常想著要完成景明公這本書,但因為牽扯到生計,所以每天都很忙,沒有閒暇時間。偶然想起袁先生說過的話,能夠濟世,因此就屏絕應酬,專心編撰。症狀分為內傷和外傷,原因也分為內因和外因,脈象分為虛和實,治療方法分為經絡,針對症狀用藥,沒有猶豫不決的疑惑,不到十年就完成了。蒼天好生,或許是丹溪和景明兩位公公在暗中幫助我。書寫完的第二年,我的朋友施宇瞻仲季看到這本書後很喜歡,於是對我說:這本書是傳世之寶。

與其寶之一方,不若廣之天下;與其利諸目前,不若傳之後世。子為是書以利濟一方,余兄弟為是刻以公天下可乎?余與及門皆大歡喜,乃謝施君曰:是書出,倘有補於斯世者,惟君之力。

時康熙四十五年歲在丙戌臘月秦之楨字皇士纂

白話文:

與其將珍貴的方子據為己有,不如將它傳播天下;與其只圖眼前利益,不如將它流傳給後世。施君你為了幫助一方百姓而寫這本書,我兄弟二人為了讓天下人受惠而將它刻印出來,這樣可好?我和我的同門都很高興,於是感謝施君說:這本書出版後,如果能夠對世人有所幫助,都是你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