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自序
自序
1. 自序
余幼業醫,見家伯祖景明公,有《症因脈治》一稿,序原丹溪先生《脈因證治》中來。時余學淺,未會其趣,後見嘉言先生《寓意草》云:治症必先識病,然後可以議藥。今之學醫者,議藥不議病,嘆《內經》、《甲乙》無方之書,無人考究。丹溪《脈因證治》,分析精詳,反不見用,而《心法》諸書,群方錯雜,則共宗之。
余因知景明公《症因脈治》之作,非無謂也,遂有纂述之志,然慎之未敢為也。後三十年,年至慮深,每思有以成公之集,而牽於生事,日無寧晷,偶憶袁先生可以濟人之語,遂乃屏絕應酬,潛心纂述,症分內外傷,因分內外因,脈分虛實,治分經絡,對症用藥,無遊移多歧之惑,不十載而就意者,彼蒼好生,或丹溪、景明兩公,陰能助余也。書成之明年,余友施君宇瞻仲季見而悅之,因謂余曰:是書壽世之寶也。
與其寶之一方,不若廣之天下;與其利諸目前,不若傳之後世。子為是書以利濟一方,余兄弟為是刻以公天下可乎?余與及門皆大歡喜,乃謝施君曰:是書出,倘有補於斯世者,惟君之力。
時康熙四十五年歲在丙戌臘月秦之楨字皇士纂
白話文:
自序
我從小學習醫術,看到家裡的伯祖景明公留下了一部《症因脈治》的草稿,原本是根據朱丹溪先生的《脈因證治》而寫的。當時我學識淺薄,不懂得其中的奧妙。後來讀到嘉言先生的《寓意草》,書中說:治療疾病必須先認識病症,然後才能考慮用藥。現在學習醫術的人,只注重用藥而不注重辨別病症,反而感嘆《內經》、《甲乙經》等經典醫書沒有現成的方劑,也沒有人深入研究。朱丹溪的《脈因證治》分析精細透徹,卻很少被應用,而那些以心法為名的醫書,卻充滿了雜亂無章的各種方劑,反而被大家奉為圭臬。
因此我知道景明公的《症因脈治》並不是沒有價值的,於是便有了整理編纂它的想法,但一直很謹慎,不敢輕易動筆。三十年後,年紀大了,考慮也多了,我時常想著要完成伯祖的遺著,但因為生活瑣事纏身,每天都很忙碌,沒有空閒時間。偶然想起袁先生“可以濟人”的話,於是便推掉一切應酬,潛心編纂這本書。書中將症狀分為內科和外科,病因分為內因和外因,脈象分虛實,治療方法分經絡,對症下藥,避免了治療方法的歧途和混亂。不到十年時間就完成了這部著作,這大概上天有好生之德,或者丹溪、景明兩位先生在冥冥之中也幫助了我吧。
書完成的第二年,我的朋友施宇瞻先生看到後非常喜愛,對我說:這本書是傳世的珍寶啊!與其讓它成為個人的珍藏,不如廣為流傳於天下;與其只讓當代人受益,不如讓它流傳給後世。你寫了這本書來造福一方百姓,我和我的兄弟們願意刻印它來造福天下,你看如何?我和我的學生們都非常高興,於是感謝施先生說:如果這本書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那全仰賴您的力量。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臘月 秦楨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