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凡例
凡例
1. 凡例
—是書之作,竊比丹溪先生《脈因證治》篇。但先生憑脈尋因,尋症施治,暗中摸索,後人苦無下手,是以王宇泰先生著《準繩》書,竟取證治立名,則有確據下手矣。然不詳及脈因二條,余又恐其脫略,今更其名曰《症因脈治》,則四科俱備,開卷瞭然,亦足以為初學之津梁矣。
—凡前賢著書,往往於外感內傷、有餘不足,混敘一篇,不分條例。彼以同是症名,則同一論列,聽人自擇而已,不知此但可語中人以上者也;設中下之才,因見同在一門,每每以治虛之法,施之實症之人;內傷之方,用之外感之症。余今於每症中,必以外感內傷,各著一端,有餘不足,各分治法,臨症庶無多歧之惑。
—治病先當分別十二經絡,灼見何經主病,用藥可以不誤。故凡一經見症,則以一經所主之藥治之;兩經見症,則以兩經之藥合而治之。如是則孰急孰緩、從少從多,皆有主宰,有病之經,再無失治,無故之經,不妄誅伐也。
—用藥之法,須尋實據之症固已。然有症脈相應,依脈用方,而為正治者;亦有症象分明,脈象模糊,難於依脈立方,而必隨症施治者。余於治法中立此兩條,則從症從脈,自有準繩,玄機之士,所當觸類而旁通也。
—每症章中,詳立外感內傷,誠恐學者混於施治。然亦有外感而兼內傷者,則以外感方中加內傷藥一二味;有內傷則兼外感者,則於內傷方中加外感藥一二味;若二症並見者,則以二症並治。例如仲景治傷寒,若見純表症者,純用表藥;見純里症者,純用里藥;表裡兼見者,則以一半發表、一半清裡,雙解表裡之邪。廣而推之,傷寒如是,雜症亦無不如是也。
—凡著十二經絡症象,不能一條詳悉者,必得互相發明,症象始著,故余著水腫症,已經分別各經絡病形。然有言之未盡者,則於後條脹症中重言以申之,以為兩相闡發之用。他如五臟咳嗽、五臟痿痹等症,經絡既同,則症象亦無不同,前後合參,彼此互發,相得益彰,泛視之竟似重複,實反復發明諸經形證。今之治病不明經絡者,通忽此法耳。
—病機百出,書不盡言,集中諸病,皆確見於平時臨症而不惑者,故敢就正當世。至如篇中,或因文義拘牽,而病情不無遺漏,或因言此彼明,而辭意概從省釋,又或病症中大關節處,前書未嘗明言,後人每多忽略,往往反復告戒,以見鄭重其詞,安辭煩瑣之譏,難免支離之誚,然而聞一可以知十,知經可以達權,業是道者,或亦鑑此苦心也。
秦皇士識
白話文:
[凡例]
這本書的撰寫,效法丹溪先生《脈因證治》篇。但丹溪先生是憑脈象尋找病因,再根據症狀施治,方法比較隱晦,後學難以掌握。王宇泰先生所著《準繩》一書,則以證候和治法命名,便於學習和實踐。然而,《準繩》未詳述脈象和病因,我擔心有所遺漏,因此將書名改為《症因脈治》,使四個方面(症狀、病因、脈象、治療方法)都齊全,讀者一看就明白,也足以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指引。
以往前輩的醫書,常常將外感內傷、陰陽虛實混雜在一起敘述,沒有條理。他們認為症狀相同就放在一起論述,讓讀者自己選擇,卻忽略了這種方法只適合有一定經驗的醫生。水平一般的醫生,看到症狀相同,就可能用治療虛症的方法去治療實症,用治療內傷的方劑去治療外感。我在每種疾病的論述中,都把外感和內傷、虛證和實證分開說明,分別列出治療方法,以免臨證時產生疑惑。
治療疾病,首先要辨別十二經絡,明確哪條經絡主病,用藥才能避免錯誤。因此,如果只見一經的症狀,就用這條經絡主治的藥物治療;如果出現兩經的症狀,就將兩經的藥物合在一起治療。這樣,就能決定用藥的輕重緩急,該用多少藥,哪條經絡有病就治療哪條經絡,沒有病的經絡就不必干預。
用藥的方法,必須根據確切的症狀。有的時候,症狀和脈象相符,可以根據脈象用方,這是正治;有的時候,症狀明顯,但脈象模糊,難以根據脈象用方,就必須根據症狀施治。我在治療方法中列出這兩種情況,以便根據症狀或脈象用藥,有一定遵循的規範,有經驗的醫生應該能觸類旁通。
每一種疾病的論述中,都詳細說明了外感和內傷,以防學者混淆。但也有外感兼內傷的情況,這時可以在外感方中加一兩味治療內傷的藥;也有內傷兼外感的,可以在內傷方中加一兩味治療外感的藥;如果兩種疾病同時出現,就同時治療。例如,仲景治療傷寒,如果見到純粹的表證,就只用發表藥;見到純粹的裡證,就只用清裡藥;表裡兼見,就一半發表,一半清裡,同時解表和清裡。以此類推,傷寒如此,其他雜病也一樣。
論述十二經絡的症狀,不可能在一處詳細說明,必須互相補充說明,才能把症狀講清楚。所以我論述水腫,已經按照各經絡的病症分門別類地說明。但是,有些內容沒有完全說清楚,在後面的脹證中又重複說明,互相補充闡述。像五臟咳嗽、五臟痿痹等疾病,因為經絡相同,症狀也差不多,前後參照,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看起來好像重複了,實際上是反覆闡述各經的症狀。現在許多醫生治療疾病不明白經絡,就是忽略了這種方法。
疾病的病機變化多端,書中不可能全部寫到,這本書收錄的疾病,都是我平時臨證時遇到過的,並且沒有疑惑的,所以才敢拿出來與大家共同研討。書中或許因為文字表達的限制,有些病情有所遺漏;或許為了簡潔明瞭,有些詞句有所省略;又或許有些重要的關節問題,前人的醫書沒有說明,後人往往忽略,我反复告誡,以示重視,避免繁瑣冗長,招致批評,雖然文章略顯支離破碎,但是能從一而知十,懂得了經絡就能靈活運用,真正學習醫術的人,或許能理解我的苦心。
秦皇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