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三 (13)
卷三 (13)
1. 正黃疸
【正黃疸之症】食已即飢,遍身俱黃,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壯熱,身體如腫,此黃疸之症也。
【正黃疸之因】臟腑積熱,並於脾胃之間,外因風濕相搏,閉郁腠理,濕熱熏蒸,⿱盒西而成黃,則諸黃疸之症乃作。
【正黃疸之脈】寸脈浮緩,緩則傷風,趺陽緊數,數則為熱,緊則傷脾,尺脈本沉,浮則腎傷,陽明脈遲,遲則忌下。
【正黃疸之治】假令脈浮,當以汗解,桂枝黃耆湯。若寒熱,胸滿,煩嘔,小柴胡湯。惡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黃醇酒湯。若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裡實熱,宜下,大黃硝石湯、茵陳湯。小便不利,加減五苓散。胸滿嘔吐,小半夏湯。黃結上焦者,權用瓜蒂散吐之,然不若吹鼻出黃水。
桂枝加黃耆湯,治黃疸脈浮,宜汗者;若腹滿,欲嘔吐懊憹,宜吐不宜汗。
桂枝,白芍,生薑,黃耆,甘草,大棗
上水煮溫服,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取微汗。
小柴胡湯,見後痠軟。
麻黃醇酒湯
用麻黃,冬月酒煮,春月水煮。
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梔子
茵陳大黃湯
茵陳,大黃,梔子
小半夏湯
半夏,廣皮,加姜煎。
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陳。
白話文:
正黃疸
黃疸症狀:飯後立刻又餓,全身皮膚發黃,小便可能顏色深紅,也可能排尿困難,畏寒且發高燒,身體感覺腫脹,這些都是黃疸的症狀。
黃疸病因:臟腑積聚熱邪,主要在脾胃之間,外在因素則是風濕之邪互相搏結,阻塞肌膚的毛孔,濕熱之邪薰蒸,導致身體發黃,於是各種黃疸症狀就會產生。
黃疸脈象:寸脈浮而緩,脈緩則表示傷風,趺陽脈緊而數,脈數則表示有熱,脈緊則表示傷到脾臟,尺脈原本應該沉取,浮現則表示腎臟受損,陽明脈遲,脈遲則忌諱服用瀉下藥物。
黃疸治療:如果脈象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桂枝黃耆湯。如果出現寒熱、胸悶、噁心嘔吐,則使用小柴胡湯。如果畏寒、身體疼痛,表證未解,則使用麻黃醇酒湯。如果腹部脹滿,小便不利且顏色深紅,並伴有自汗,這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有實熱,應該使用瀉下藥物治療,可以使用大黃硝石湯或茵陳湯。如果小便不利,則加減五苓散。如果胸悶嘔吐,則使用小半夏湯。如果黃疸停滞在上焦,可以考慮使用瓜蒂散催吐,但不如用吹鼻子的方法排出黃水更有效。
桂枝加黃耆湯:治療黃疸,脈象浮,適合發汗的病人;如果腹部脹滿,想嘔吐、煩躁不安,則應該催吐,不宜發汗。
藥材:桂枝、白芍、生薑、黃耆、甘草、大棗。
使用方法:加水煮溫後服用,服用後立即喝點溫熱稀粥以增強藥效,直到微微出汗。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黃疸伴有肢體痠軟無力。
麻黃醇酒湯:
藥材:麻黃,冬季用酒煮,春季用水煮。
大黃硝石湯:
藥材:大黃、黃柏、硝石、梔子。
茵陳大黃湯:
藥材:茵陳、大黃、梔子。
小半夏湯:
藥材:半夏、廣皮,加薑煎煮。
茵陳五苓散: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