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三 (12)
卷三 (12)
1. 六腑腹脹
【六腑腹脹之症】胸前脹滿,妨於飲食,胃脹也。腸鳴而痛,濯濯有聲,大腸脹也。小便時赤,小腹脹滿,小腸脹也。氣癃溺澀,少腹脹急,膀胱脹也。氣滿膚中,空空然響,三焦脹也。脅肋作痛,口苦太息,膽脹也。此六腑腹脹之症也。
【六腑腹脹之因】飲食不節,失飢傷飽,每成胃脹;中州停滯,成痰成積,肺氣不清,下遺大腸,則腹乃脹。心胃有熱,下遺小腸,則腹亦脹。肺氣怫鬱,不能下輸膀胱,則小腹脹。三焦主人身之氣,大氣周流,則無障礙;三焦壅滯,腹脹乃作。肝膽主木,最喜條達,不得疏通,膽脹乃成。此六腑腹脹之因也。
【六腑腹脹之治】胃脹者,平胃散加減治之。大腸脹者,枳殼化滯湯、導痰湯。小腸脹者,木通飲。膀胱脹者,五苓散。三焦脹者,枳殼青皮飲,膽脹者,柴胡清肝飲。
平胃散
蒼朮,厚朴,廣皮,甘草
胃熱者加中梔、連。胃寒者加薑、桂。
枳殼化滯湯
枳殼,厚朴,神麯,廣皮,萊菔子,麥芽,砂仁
熱者加川連。便硬加大黃。
導痰湯
南星,半夏,枳殼,橘紅,甘草
木通飲
木通,陳皮,蘇梗,甘草
加生薑、紅棗。熱者加川連。
五苓散
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肉桂
熱結膀胱,車前木通湯調下。氣化不及州都,參橘煎調下。
枳殼青皮飲
枳殼,青皮,大腹皮
三味等分。上焦脹,加桔梗;中焦脹,加蘇梗;下焦脹,加木通。
柴胡清肝飲
柴胡,山梔,丹皮,青皮,蘇梗,白芍藥,鉤藤
肝膽熱,加龍膽草、青黛。
家秘消脹散,治腸胃停滯,諸腹脹大。
半夏,厚朴,枳實,香附,麥芽,楂肉,蒼朮,檳榔,廣皮,乾葛,神麯,萊菔子
共為細末,木通、大腹皮各三錢,煎湯調服
白話文:
六腑腹脹
胸部脹滿,影響飲食,是胃脹。腸子發出響聲且疼痛,聲音咕嚕咕嚕的,是大腸脹。小便顏色發紅,下腹部脹滿,是小腸脹。排尿困難,小腹脹痛,是膀胱脹。腹部膨脹,裡面空空作響,是三焦脹。脅肋疼痛,口苦嘆氣,是膽脹。以上這些都是六腑脹滿的症狀。
六腑腹脹的原因是飲食不規律,飢飽失常,容易導致胃脹;中焦(脾胃)積滯,形成痰飲積聚,肺氣不宣暢,下行至大腸,則腹部脹滿。心胃有熱,向下傳到小腸,也會引起腹部脹滿。肺氣鬱結,不能向下輸送到膀胱,則小腹脹滿。三焦主管人體氣機運行,氣機通暢則無礙;三焦阻塞,就會導致腹脹。肝膽屬木,最喜歡暢達,如果氣機不通暢,就會導致膽脹。以上這些是六腑腹脹的原因。
六腑腹脹的治療方法:胃脹用平胃散加減治療;大腸脹用枳殼化滯湯、導痰湯;小腸脹用木通飲;膀胱脹用五苓散;三焦脹用枳殼青皮飲;膽脹用柴胡清肝飲。
平胃散:蒼朮、厚朴、廣皮、甘草。胃熱者加梔子、連翹;胃寒者加生薑、桂枝。
枳殼化滯湯:枳殼、厚朴、神麴、廣皮、萊菔子、麥芽、砂仁。熱者加川連翹;大便乾燥者加大黃。
導痰湯:南星、半夏、枳殼、橘紅、甘草。
木通飲:木通、陳皮、蘇梗、甘草。加生薑、紅棗;熱者加川連翹。
五苓散: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肉桂。膀胱熱結者,用車前子木通湯通利;氣化不足者,用參橘煎。
枳殼青皮飲:枳殼、青皮、大腹皮(三味等分)。上焦脹滿加桔梗;中焦脹滿加蘇梗;下焦脹滿加木通。
柴胡清肝飲:柴胡、梔子、丹皮、青皮、蘇梗、白芍藥、鉤藤。肝膽熱盛者,加龍膽草、青黛。
家秘消脹散:治療腸胃積滯引起的各種腹部脹滿。
組成:半夏、厚朴、枳實、香附、麥芽、山楂肉、蒼朮、檳榔、廣皮、葛根、神麴、萊菔子。研末,用木通、大腹皮各三錢煎湯送服。
2. 黃疸論
秦子曰:黃疸者,身目皆黃,色如橘皮,濕氣勝,則黃而晦,熱氣勝,則黃而明,故爪甲皮膚,悉見黃色,即是黃疸。若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名曰黃汗,身腫者,入腫症門,身不腫者,入疸症門,其間治法大同,而從腫從疸,則各異也。
白話文:
黃疸論
秦子說:患黃疸的人,身體和眼睛都發黃,顏色像橘子皮一樣。如果濕氣盛,則顏色發黃而暗沉;如果熱氣盛,則顏色發黃而明亮。因此指甲、皮膚都呈現黃色,這就是黃疸。如果出汗沾染衣物,顏色像柏樹汁液一樣,稱為黃汗。身體浮腫的,屬於腫症;身體不腫的,屬於疸症。兩者治療方法大致相同,但因腫因疸而異。
3. 外感黃疸
4. 黃汗
【黃汗之症】眼白黃,麵皮黃,汗出染衣,如黃柏汁,發熱而渴,狀如風水,身疼煩重,小便不利,此黃汗之症也。
【黃汗之因】脾胃素熱,汗出逢風,或汗出入水,水漬汗孔,濕熱內蒸,熱氣外現,而成黃汗之症矣。
【黃汗之脈】洪大者愈易,細澀者瘥難。
【黃汗之治】《金匱》於水腫門,則立黃耆芍藥桂酒湯,以治身重發熱,兩脛自冷,脈自沉之症,又立桂枝加黃耆湯,以治身發熱,足脛熱,盜汗,汗出反發熱之症,又於黃疸門,亦立桂枝加黃耆湯,以治諸黃家脈浮當汗之症,詳見水腫門黃汗中。
黃耆芍藥桂酒湯,治身重發熱,汗出而渴,黃汗染衣,脈自沉。
黃耆,芍藥,桂枝
桂枝加黃耆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黃耆,大棗
白話文:
黃汗症狀:眼白、臉色發黃,流汗沾濕衣服,汗液顏色像黃柏汁一樣,發熱口渴,症狀類似水腫,全身疼痛沉重,小便不利,這就是黃汗症。
黃汗病因:脾胃本來就虛熱,出汗後又受風寒,或者汗出後接觸到冷水,冷水浸濕汗毛孔,導致體內濕熱鬱積,熱氣外洩,就形成了黃汗症。
黃汗脈象:脈象洪大者較易治癒,脈象細澀者則較難治癒。
黃汗治療:《金匱要略》中關於水腫的章節,記載了用黃耆芍藥桂酒湯治療身體沉重發熱、小腿冰冷、脈象沉弱的症狀;也記載了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發熱、小腿發熱、盜汗、出汗後反而發熱的症狀;在黃疸的章節,也記載了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各種黃疸,脈象浮弱且應當出汗的症狀,詳情請參考《金匱要略》水腫篇中關於黃汗的記載。
黃耆芍藥桂酒湯,用於治療身體沉重發熱、出汗口渴、黃色汗液沾染衣物、脈象沉弱的症狀。藥物組成:黃耆、芍藥、桂枝。
桂枝加黃耆湯,藥物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生薑、黃耆、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