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一 (12)
卷一 (12)
1. 中寒病
秦子曰:中寒之症,身不發熱,手足厥冷,二便清利,即仲景直中陰經之真陰症也。若惡寒發熱,則傷寒陽症,而非中寒症矣。故仲景以惡寒發熱者,名曰傷寒,曰陽症;以惡寒不發熱者,名曰中寒,曰陰症。今余以直中陰經之陰症,立其名曰中寒;以寒傷三陽之陽症,名曰傷寒,則陽症不混於陰症條內。
【中寒之症】惡寒身蜷,遍身疼痛,或自下利,口有冷涎,面如刀刮,手足厥冷,無熱神清,唇不焦,口不渴,二便清白,此中寒之症也。
【中寒之因】其人真陽素虛,陰寒內盛,胃中之陽,不能捍衛於外;脾中之陽,不能腐熟於中;腎中之陽,不能封閉關門;一得外寒,則直中三陰,而為中寒之症矣。
【中寒之脈】脈多沉微,或微而遲,或極似絕,或伏而沉。或空而浮,或緊而弦。
【中寒之治】寒中少陰,二三日應微汗者,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身痛手足寒,脈沉者,附子湯。若下利脈微,白通湯;若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以止煩。又少陰下利,有水氣,或咳或嘔,真武湯。又太陰自利不渴,其人臟有寒也,用四逆湯以溫之。
若厥陰下利,四肢疼,厥逆惡寒,四逆湯。又厥陰下利清穀,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
附子湯
熟附子,白朮,白茯苓,人參,白芍藥
白通湯
蔥白,乾薑,熟附子
白通豬膽湯
蔥白,乾薑,熟附子,豬膽汁,人尿
真武湯
白茯苓,白芍藥,生薑,白朮,熟附子
四逆湯
乾薑,熟附子,炙甘草
通脈四逆湯
乾薑,熟附子,炙甘草,蔥白
蔥白加於四逆湯中,則陽氣和,血脈通;若腹痛,加白芍藥,合戊己湯以和中,減去蔥白,恐其助陽散氣也。
白話文:
中寒病
秦子說:中寒的症狀是身體不發熱,手腳冰冷,大小便清澈,這正是仲景所說的直中陰經的真陰症。如果出現惡寒發熱,那就是傷寒陽症,而不是中寒症。因此,仲景將惡寒發熱的稱為傷寒,屬陽症;將惡寒不發熱的稱為中寒,屬陰症。現在我將直中陰經的陰症命名為中寒;將寒邪侵犯三陽的陽症命名為傷寒,這樣陽症就不會與陰症混淆了。
中寒的症狀是惡寒、身體蜷縮、渾身疼痛,或者腹瀉、口中出現冷涎(口水)、臉色蒼白像被刀刮過一樣、手腳冰冷、沒有發熱但神志清醒、嘴唇不幹、不口渴、大小便清白,這些都是中寒的症狀。
中寒的原因是患者本身陽氣不足,陰寒之邪內盛,胃部的陽氣不能抵禦外邪;脾臟的陽氣不能運化水谷;腎臟的陽氣不能封閉關口;一旦遇到外寒,就會直接侵犯三陰,從而導致中寒。
中寒的脈象大多沉弱,或者微弱而遲緩,或者幾乎摸不到脈搏,或者隱伏而沉。也可能脈象虛浮,或者緊弦。
中寒的治療:如果寒邪侵犯少陰經,二三日後應該微微出汗,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如果少陰經證候出現身體疼痛、手腳冰冷、脈象沉弱,可以用附子湯。如果出現腹瀉、脈象微弱,可以用白通湯;如果腹瀉不止、脈象幾乎摸不到、出現呃逆(乾嘔)和煩躁,可以用白通湯加豬膽汁來止煩。如果少陰經證候出現腹瀉、水腫、咳嗽或嘔吐,可以用真武湯。如果太陰經證候出現腹瀉但不口渴,說明臟腑有寒邪,可以用四逆湯溫陽。
如果厥陰經證候出現腹瀉,四肢疼痛,厥逆(肢體厥冷)惡寒,可以用四逆湯。如果厥陰經證候出現腹瀉排出清稀食物,出汗但仍覺厥冷,可以用通脈四逆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
附子湯:熟附子、白朮、白茯苓、人參、白芍藥
白通湯:蔥白、乾薑、熟附子
白通豬膽湯:蔥白、乾薑、熟附子、豬膽汁、人尿
真武湯:白茯苓、白芍藥、生薑、白朮、熟附子
四逆湯:乾薑、熟附子、炙甘草
通脈四逆湯:乾薑、熟附子、炙甘草、蔥白
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可以溫陽和血脈;如果腹痛,可以加入白芍藥,與戊己湯合用以和胃,但應減少蔥白用量,以免助陽散氣。
2. 中熱中暑總論
秦子曰:熱與寒,相反也。冬有寒,夏有熱。仲景於冬則有直中陰經之寒症,有寒傷三陽之熱症,總其名曰《傷寒論》。其夏秋寒熱病,則無垂訓也。潔古、東垣,雖有動而得之之中熱,靜而得之之中暑,然其治法,似乎未純。夫中熱中暑,均是熱症,但得之有動靜之分,則治之不無差別。
蓋動而得者,行役氣擾,外引時令之熱,直中陽經,並無寒邪外束,即俗云熱病也。靜而得者,里有熱邪,伏於身中,又因納涼太過,束其內熱,不得外越,鬱而發熱,此即俗云寒熱病也。古人因其均是熱病,以動而得,明其無表邪,故曰中熱;以靜而得,明其有表邪,故曰中暑。
後人不解其義,概用寒涼,不知治熱病,原有兩條分別,無表邪者,不必用發表,即可寒涼;若有表邪者,先散外束之寒邪,後用寒涼可也。此症與仲景冬月傷寒相似,但冬月傷寒,內無暑熱,故初起無口燥舌乾內熱之象;直待日久,寒鬱成熱,然後口燥咽乾,今夏秋寒熱病,內有暑熱,外冒風寒,初起即見外寒裡熱之症,故不同冬月傷寒治法,妄用辛溫,但宜辛涼散表以治之。
今有重視表症者,誤用仲景麻桂發表,礙其暑熱,重視暑熱者,誤用寒涼清裡,抑遏表邪,良以不明夏秋之熱病,不同冬月傷寒治法耳。
白話文:
中熱中暑總論
秦子說:熱和寒是相反的。冬天有寒,夏天有熱。張仲景在冬天論述了直中陰經的寒症和寒傷三陽的熱症,總稱之為《傷寒論》。至於夏秋的寒熱病,則沒有詳細的論述。潔古、東垣雖然論述了因活動而得的中熱,以及因靜止而得的中暑,但他們的治療方法似乎不夠完善。中熱和中暑都是熱症,但致病的原因有動靜之分,治療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活動而得的中熱,是因勞作、氣血紊亂,外受時令暑熱,直接侵犯陽經,並沒有寒邪阻遏於外,這也就是俗稱的熱病。靜止而得的中暑,是體內已有熱邪,潛伏在身體裡,又因為過度納涼,使內熱被束縛,無法外泄,鬱積而發熱,這就是俗稱的寒熱病。古人因為它們都是熱病,活動而得的,說明沒有表邪,所以稱為中熱;靜止而得的,說明有表邪,所以稱為中暑。
後人不懂這個道理,一概使用寒涼藥物,不知道治療熱病有兩種不同的情況:沒有表邪的,不必先發汗,可以直接使用寒涼藥物;如果有表邪的,則應先散去外束的寒邪,然後再用寒涼藥物。這種病症和仲景在冬天論述的傷寒相似,但冬天的傷寒,內無暑熱,所以初期沒有口乾舌燥、內熱的症狀;等到時間久了,寒邪鬱積化熱,才會出現口乾咽燥。而夏秋的寒熱病,體內有暑熱,又受風寒侵襲,初期就會出現外寒內熱的症狀,所以治療方法不同於冬天的傷寒,不能妄用辛溫藥物,只能用辛涼藥物疏散表邪。
現在有些人過於重視表證,錯誤地使用張仲景的麻黃桂枝發汗,反而阻礙了暑熱的散發;有些人過於重視暑熱,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清熱瀉火,反而抑制了表邪,都是因為不明白夏秋的熱病與冬天的傷寒治療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