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14)
卷二 (14)
1. 勞傷總論
秦子曰:勞傷之症,即發熱咳嗽,勞瘵骨蒸之症。今人患者比比,考之《內經》,但有言虛,未見言勞;然於病因條內,則有因虛成病之語,即可謂之虛勞矣。至《金匱》書則發明虛勞之症,立論立方,而勞傷之症始彰。至巢氏撰《病源候論》,分別五者為勞,七者為傷,則勞傷之義已著;後又立六極,三十三蒸,反覺太煩太碎。
余今酌立精氣血之傷,五臟之勞,為勞傷,而以《機要》所云,感寒成勞,感熱成勞,自外入內者為外感,氣怯神傷,精竭血燥,自內致病者為內傷,分立外感二條,內傷八條,而大綱節目盡矣。
白話文:
勞傷總論
秦子說:勞傷的症狀,就是發燒咳嗽,以及勞累導致的骨蒸潮熱等症狀。現在患這種病的人很多,查閱《內經》,只提到虛弱,沒看到提到勞損;但是在病因的條目中,有因為虛弱而導致疾病的說法,這就可以稱之為虛勞了。到了《金匱要略》這本書,才詳細闡明虛勞的症狀,並制定了治療的理論和處方,於是勞傷的病症才開始明確起來。到了巢元方撰寫的《病源候論》,則把勞損分為五種,損傷分為七種,這樣勞傷的意義就更加清楚了;但後來又設立了六極、三十三蒸,反而顯得過於繁瑣複雜。
我現在將其簡化,把精氣血的損傷和五臟的勞損,歸納為勞傷,並且根據《醫學入門·機要》中所說的,因受寒而致勞損,因受熱而致勞損,這些從外而內導致的疾病為外感;而氣虛神傷、精氣耗竭、血液乾燥,這些從內部導致的疾病為內傷,分別列出外感兩條,內傷八條,這樣主要的綱目就齊全了。
2. 外感勞傷
3. 感寒勞傷
【感寒勞傷之症】初起惡寒發熱,咳嗽氣逆,脅肋刺痛,或無汗身熱,或朝涼暮熱,此即感寒成勞,傷風成勞之症也。
【感寒勞傷之因】《玄珠》云,體虛之人,最易感邪。不去其邪;便服補劑,或不忌葷酒,邪氣得補,留滯發熱,熱傷肺氣,為喘為咳,此感寒成勞之因也。
【感寒勞傷之脈】多見浮緊,左脈浮緊,血分感寒;右脈浮緊,氣分感寒。
【感寒勞傷之治】左脈浮緊,血分感寒者,羌活柴胡湯,加川芎、芍藥治之。右關浮緊,氣分感寒者,乾葛防風湯,加紫蘇、廣皮治之。
羌活柴胡湯
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川芎,白芍藥
乾葛防風湯
乾葛,防風,荊芥,柴胡,紫蘇,廣皮
白話文:
感寒勞傷初期症狀是:一開始會覺得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肋下刺痛,有的不流汗卻發熱,有的早上涼晚上熱,這些都是因為受寒而導致勞損,傷風而導致勞損的症狀。
體虛的人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如果不去除外邪,就服用補藥,或者不忌口吃肉喝酒,邪氣就會因為補藥而停滯,導致發熱,熱邪傷及肺氣,就會出現喘息咳嗽的症狀,這就是感寒勞損的原因。
脈象多半是浮緊的,左脈浮緊表示血分受寒;右脈浮緊表示氣分受寒。
如果左脈浮緊,表示血分受寒,就要用羌活柴胡湯,再加入川芎、芍藥來治療。如果右關脈浮緊,表示氣分受寒,就要用乾葛防風湯,再加入紫蘇、廣皮來治療。
羌活柴胡湯的藥材包括: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川芎、白芍藥。
乾葛防風湯的藥材包括:乾葛、防風、荊芥、柴胡、紫蘇、廣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