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13)
卷二 (13)
1. 牙衄總論
秦子曰:牙衄者,即牙齦出血之症也。有兩經分別,一主陽明腸胃,一主少陰腎經。若血來如湧,來勢甚暴,來血甚多,此陽明牙衄之血也,有外感、有內傷。若血來點滴,來勢緩慢,來血不多,此少陰腎經之血也,有內傷、無外感。以經絡而論,有臟腑陰陽之別;以病因而論,皆屬血中有火,但有虛實別,而無陰寒者也。
白話文:
牙衄,就是牙齦出血。這病症分屬兩條經絡:一條是陽明經(腸胃經),一條是少陰經(腎經)。如果出血像湧泉一樣,來勢凶猛,出血量很多,這是陽明經牙齦出血,可能是外感風寒或內傷所致。如果出血是點滴狀,來勢緩慢,出血量不多,這是少陰經牙齦出血,是內傷引起的,沒有外感因素。從經絡角度看,這兩種出血有臟腑陰陽的區別;從病因來看,都屬於血熱,只是虛實有所不同,沒有陰寒的情況。
2. 外感牙衄
【外感牙衄之症】身發寒熱,煩悶不安,目痛頭額痛,鼻乾不眠,牙血暴出,此陽明經牙衄之症也。
【外感牙衄之因】或太陽表邪,侵入陽明,或陽明自冒風熱,本經熱甚,陽明多血多氣,氣血皆熱,則上攻陽明所過之經,得牙齦之竅縫而直出也。
【外感牙衄之脈】脈多浮數;浮主表邪,數主血熱。左脈浮數,太陽侵邪;右脈浮數,陽明之熱。浮數解表,沉數涼血。
【外感牙衄之治】左脈浮數,身熱無汗,有表邪者,葛根羌活湯。右脈浮數,身熱無汗,有表邪者,乾葛防風湯;右脈浮數,身熱有汗,無表邪者,乾葛清胃湯。表邪已解,脈沉而數,犀角地黃湯,未效,加酒蒸大黃,其血即止。
乾葛羌活湯,即羌活湯加乾葛。
乾葛防風湯
乾葛,防風,荊芥,石膏,知母
乾葛清胃湯
升麻,生地,丹皮,川連,甘草,乾葛,石膏
犀角地黃湯,見前咳血嗽血。
裡熱甚,加酒蒸大黃。
白話文:
外感牙齦出血的症狀是:身體發冷發熱,煩躁不安,眼睛疼痛、額頭疼痛,鼻子乾燥失眠,牙齒出血不止,這是陽明經牙齦出血的表現。
外感牙齦出血的原因:可能是太陽經的風邪入侵陽明經,也可能是陽明經本身感受風熱,陽明經本身熱盛,陽明經氣血充盛,氣血都處於熱盛狀態,就會上攻陽明經經過的部位,從牙齦的孔隙直接流出來。
外感牙齦出血的脈象:脈象大多浮數;浮脈表示表邪,數脈表示血熱。左脈浮數,表示太陽經受邪;右脈浮數,表示陽明經熱盛。浮數脈要解表,沉數脈要涼血。
外感牙齦出血的治療:左脈浮數,身體發熱不出汗,有表邪者,服用葛根羌活湯。右脈浮數,身體發熱不出汗,有表邪者,服用乾葛防風湯;右脈浮數,身體發熱出汗,沒有表邪者,服用乾葛清胃湯。表邪已解,脈象沉而數,服用犀角地黃湯,如果效果不佳,再加入酒蒸大黃,出血就能停止。
乾葛羌活湯,就是羌活湯加入乾葛。
乾葛防風湯的藥物組成:乾葛、防風、荊芥、石膏、知母。
乾葛清胃湯的藥物組成:升麻、生地、丹皮、川連、甘草、乾葛、石膏。
犀角地黃湯,(藥方)詳見之前的咳嗽咯血、吐血部分。
如果裡熱很重,就要加入酒蒸大黃。
3. 內傷牙衄
【內傷牙衄之症】身無表邪,牙齦出血,一湧而上,來血甚多,此陽明經牙衄之症。若身無表邪,牙齦時或出血,來血不多,久而不愈,肌肉消瘦,此少陰腎經牙衄之症也。
【內傷牙衄之因】膏粱積熱,辛辣炙煿,好酒香燥,腸胃有熱,血中伏火,則上衝而出,若腎陰不足,水中之火上炎,亦令牙齦出血,久而不愈。
【內傷牙衄之脈】脈多洪數;右關洪數,陽明經熱;兩尺洪數,腎經之血。
【內傷牙衄之治】右關沉數,陽明血熱者,犀角地黃湯,加酒浸黃芩。右關洪數,腸胃積熱者,升麻清胃散,加酒蒸大黃。左尺脈數,龍火上衝者,知柏肝腎丸,加玄武膠。
犀角地黃湯,見吐血。
升麻清胃散
升麻,生地,川連,丹皮,山梔,當歸,大黃(酒蒸)
知柏肝腎丸
凡治血症,要明血去火亦去,可用血脫益氣;若血去火存,但可補血涼血,切不可用溫燥。至牙衄陽明經血熱,用升麻清胃湯、酒大黃、生犀角,則血立止;即腎陰不足,亦是陰虛火旺,用知柏肝腎丸,苟大便不滑,亦加大黃、生犀,要知血得熱而妄行,以當歸三黃同煎,則血涼盡而下順歸經,世人不明,妄言當歸辛散,不宜治血逆上衝及胎前安胎,豈知血熱上衝,涼血則下順歸經,胎前血熱、胎氣不寧,仲景立安胎飲,用當歸、黃芩各一斤,以血中熱減,則歸經養胎而自安。家秘化四物三黃同用,治血熱上衝,開化方妙法。
白話文:
內傷牙齦出血
牙齦出血,沒有其他外在感染症狀,出血量大,血流湧現,這是陽明經的出血症狀。如果沒有外在感染症狀,牙齦偶爾出血,出血量少,但持續很久不癒合,並且伴隨肌肉消瘦,這是少陰腎經的出血症狀。
牙齦出血的原因是飲食過於肥甘厚膩,辛辣燥熱的食物攝取過多,嗜酒且飲酒過度,導致腸胃積熱,血液中潛伏著虛火,因而衝向上方而導致出血。如果腎陰不足,如同水中之火向上燃燒,也會導致牙齦出血,且久治不癒。
診斷脈象:脈象多為洪數;右關脈洪數,表示陽明經有熱;兩尺脈洪數,表示腎經有血熱。
治療方法:右關脈沉數,陽明經血熱者,使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酒浸黃芩。右關脈洪數,腸胃積熱者,使用升麻清胃散,並加入酒蒸大黃。左尺脈數,虛火上炎者,使用知柏肝腎丸,並加入玄武膠。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吐血。
升麻清胃散組成:升麻、生地、川連、丹皮、山梔、當歸、大黃(酒蒸)
知柏肝腎丸:
治療血症,必須明確是血熱還是血虛。血熱則需清熱,可以同時使用益氣藥物;如果只是血熱,則只需補血涼血,絕對不能使用溫燥的藥物。陽明經血熱導致牙齦出血,使用升麻清胃湯、酒蒸大黃、生犀角,則出血立即停止;如果是腎陰不足,也是陰虛火旺,使用知柏肝腎丸,如果大便不暢,則需加大黃、生犀角的用量。要知道,血液因熱而妄動,所以使用當歸、大黃等藥同煎,就能使血液降溫,順利歸經。世人不明此理,誤以為當歸辛散,不適合治療血逆上衝及孕期保胎,殊不知血熱上衝,涼血就能使血液下行歸經。孕期血熱、胎氣不安,張仲景的安胎飲,使用當歸、黃芩各一斤,就是因為減少血中之熱,才能使血液歸經,滋養胎兒而使胎兒安穩。家傳秘方,將四物湯與三黃湯合用,治療血熱上衝,其方法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