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寒熱病論

秦子曰:寒熱病,即古靜而得之為中暑病也。以暴寒而傷有熱之人,則惡寒發熱,乃非時之傷寒。因在夏熱之令,先伏暑熱在內,故不得為傷寒矣。今更其名曰寒熱病。夫寒熱者,以寒傷熱而命其名也。傷寒與寒熱病,時異而治殊,故余註明症治。則傷寒與寒熱,兩無差誤矣。

總之同一暑熱病,以無表邪者為中熱病,以有表邪者為寒熱病。同一有表邪病,以熱令里有暑熱者,為寒熱病,照後條治法;以冬月里無暑熱,惟外感風寒,在表發熱者,名傷寒,仍照傷寒治法。

白話文:

寒熱病論

秦子說:寒熱病,就是古代所謂的靜坐而得的暑熱病。如果用極度的寒冷傷害原本體內就有熱氣的人,就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這並非季節性的傷寒。因為這是在炎熱的夏天,暑熱之氣先潛伏在體內,所以不能算是傷寒。因此,現在改稱它為寒熱病。所謂寒熱,是指因寒冷傷害到體內原有的熱氣而命名的。傷寒與寒熱病,發病時間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所以我註明其症狀和治療方法,這樣傷寒和寒熱病就不會混淆了。

總而言之,同屬暑熱病,如果沒有外在邪氣入侵的,叫做中熱病;如果有外在邪氣入侵的,叫做寒熱病。同樣是有外邪入侵的疾病,如果在炎熱季節體內又有暑熱,就叫做寒熱病,按照後面的治療方法處理;如果在冬月體內沒有暑熱,只是外感風寒,在體表發熱,就叫做傷寒,仍然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處理。

2. 寒熱病

(即有表邪之熱病)

【寒熱病之症】頭疼身痛,惡寒發熱,去衣則凜凜,著衣則煩躁,口渴懊憹,足冷耳聾,譫語喘嘔,或手足無汗,或兩足獨冷,即靜而得之為中暑症也。

【寒熱病之因】痰飲之熱積於中,時令之熱感於內;或因納涼太過,或因居處太靜;身無汗出,熱氣無從發泄,又被早晚陰寒,束其肌表,則惡寒身痛身熱足冷之症作矣。

【寒熱病之脈】脈見浮緊,太陽表邪。若見洪大,陽明有邪。或見弦數,少陽有邪。

【寒熱病之治】頭疼身痛,惡寒發熱無汗,羌活敗毒散汗之。有汗者,羌活沖和湯和之。脈伏煩躁者,升陽散火湯發之;待足暖有汗,脈出不伏,然後清其裡熱。肺素有熱者,桔梗湯;心熱甚,導赤各半湯;心肺俱熱,涼膈散。若足冷耳聾,寒熱而嘔,有癍者,升麻乾葛湯加柴胡;無癍者,小柴胡湯。

若手足汗少,兩足不溫,邪熱未曾發越,亦用升陽散火湯。熱令人手足應溫,今反見足冷,乃是表邪未散,即上身熱極,上身多汗,尚是表邪煩熱,猶宜散表。

羌活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川芎,廣皮,人參,甘草

羌活沖和湯

羌活,防風,蒼朮,川芎,細辛,白芷,生地,黃芩,甘草,

升陽散火湯

升麻,乾葛,羌活,獨活,人參,白芍藥,柴胡,防風,甘草

小柴胡湯,見前傷寒。

桔梗湯

導赤各半湯

涼膈散,以上三方見中熱。

無惡寒身痛表症,但見內熱煩渴多汗,唇焦消水,六脈沉數,即為無表邪之中熱症。若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六脈浮數,則為有表邪之寒熱症,當從三陽經主治。然一見惡寒,即重太陽,以外感惟怕表邪不散耳。小柴胡湯,單主少陽一經之寒熱者。若太陽少陽寒熱,仲景則有桂枝柴胡湯,家秘化立羌活柴胡湯。

太陽陽明寒熱,仲景則用桂枝葛根湯,家秘化立羌活幹葛湯。三陽寒熱,今補立羌柴葛根湯。大凡寒熱之病,必要先散表邪,即裡熱已甚,必不得已,但可雙解表裡,不可純用寒涼,以礙惡寒之表症。

白話文:

寒熱病

此病為表邪引起的熱病。

症狀: 頭痛、身痛、惡寒發熱,脫衣則感到寒冷,穿衣則煩躁,口渴且感到不舒服,腳冷、耳聾、神志不清、喘息嘔吐,或手腳無汗,或僅腳冷。靜止不動而發病者,為中暑。

病因: 痰飲蘊熱積聚於內,或因時令暑熱侵襲;或因過度納涼,或因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身體無汗排出,熱氣無法發散,又遇早晚寒邪侵襲,阻礙於肌膚表面,則出現惡寒、身痛、發熱、腳冷等症狀。

脈象: 脈象浮緊,為太陽經表邪;脈象洪大,為陽明經有邪;脈象弦數,為少陽經有邪。

治療: 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無汗者,用羌活敗毒散發汗;有汗者,用羌活沖和湯調和;脈象沉伏且煩躁者,用升陽散火湯疏通陽氣,待腳暖出汗,脈象恢復正常後,再清除裡熱。肺部有熱者,用桔梗湯;心熱嚴重者,用導赤散;心肺俱熱者,用涼膈散。若腳冷、耳聾、寒熱交作且嘔吐,伴有斑疹者,用升麻乾葛湯加柴胡;無斑疹者,用小柴胡湯。

若手腳汗少,雙腳不溫,邪熱未曾發散,也用升陽散火湯。發熱本應使手足溫暖,但卻腳冷,表示表邪未散,即使上半身發熱多汗,仍屬表邪引起的煩熱,仍需先散表邪。

羌活敗毒散組成: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川芎、廣皮、人參、甘草

羌活沖和湯組成: 羌活、防風、蒼朮、川芎、細辛、白芷、生地、黃芩、甘草

升陽散火湯組成: 升麻、乾葛、羌活、獨活、人參、白芍藥、柴胡、防風、甘草

小柴胡湯組成: (此方詳見傷寒論)

桔梗湯組成: (此方詳見中熱篇)

導赤散組成: (此方詳見中熱篇)

涼膈散組成: (此方詳見中熱篇)

無惡寒、身痛等表證,僅見內熱煩渴、多汗、口唇乾燥、飲水不止,脈象沉數,則為無表邪的中熱症。若初期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脈象浮數,則為有表邪的寒熱症,應從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論治。但凡見惡寒,就應重視太陽經,因為外感疾病最怕表邪不散。小柴胡湯單獨治療少陽經的寒熱。太陽少陽經寒熱並見,仲景方劑有桂枝柴胡湯,家傳秘方有化立羌活柴胡湯。太陽陽明經寒熱並見,仲景方劑有桂枝葛根湯,家傳秘方有化立羌活乾葛湯。三陽經寒熱並見,現今常用羌活柴胡葛根湯。總之,寒熱病必須先散表邪,即使裡熱已重,也不得不先解表,但可同時兼顧表裡,不可單用寒涼藥物,以免阻礙表邪的發散。

3. 發熱總論

秦子曰:人若發熱,則為有病,發熱不已,即蹈危機。夫人未有不病而發熱者,未有發熱不休而不死者。凡病而不發熱,雖病未重;若病而發熱,雖輕不可忽也。故余於發熱症,既詳著《傷寒大白》中,又復著於大方雜症門,今立外感二條,內傷二條,其餘門路雖多,可以比例而推也。

白話文:

發熱總論

秦子說:人如果發燒,就表示生病了,持續發燒不退,就會陷入危險。人不會無病而發燒,也不會發燒不停而不死。凡是生病而不發燒的,雖然病情不重;但如果生病還發燒,即使症狀輕微也不能忽視。因此,我關於發熱的症狀,已經在《傷寒大白》中詳細記述,又在雜症篇中再次論述,現在另外列出外感兩條,內傷兩條,其餘的病症雖然很多,可以根據這些例子推而廣之。

4. 外感發熱

(風寒、溫熱)

白話文:

外感發熱:風寒或溫熱引起的發燒。

5. 風寒發熱

【風寒發熱之症】頭痛身痛無汗惡寒,發熱拘緊,此表邪發熱也。手足多汗,口渴惡熱,此里邪發熱也。

【風寒發熱之因】或時令當寒,或非時暴寒,或早晚受寒,體虛不謹,則感冒而發熱矣。

【風寒發熱之脈】脈見浮緊,寒邪傷營;脈見浮緩,風邪傷衛。左脈浮數,病在太陽;左脈弦數,病在少陽。右脈浮數,病在陽明。六脈沉數,里有結熱。

【風寒發熱之治】寒邪傷營,無汗惡寒,羌活湯。風邪傷衛,有汗惡風,防風湯。脈弦而數,病在少陽,柴胡湯;傷寒者,加羌活、獨活;傷風者,加防風。右脈洪數,病在陽明,葛根湯,寒邪加羌活。脈沉裡熱,宜清裡。

羌活湯

羌活,獨活,柴胡,防風

防風湯

防風,荊芥,葛根

柴胡湯

柴胡,防風,荊芥

乾葛湯,見傷寒。

白話文:

風寒發熱

風寒發熱的症狀是:頭痛、全身疼痛、不出汗、怕冷,發熱且身體僵硬,這是外邪(風邪)引起的發熱。手腳多汗、口渴怕熱,這是內邪(里邪)引起的發熱。

風寒發熱的原因:可能是季節寒冷,也可能是季節以外突然受寒,或者早晚受寒,體質虛弱又沒有注意保暖,就會感冒發熱。

風寒發熱的脈象:脈搏浮而緊,表示寒邪侵犯營氣;脈搏浮而緩,表示風邪侵犯衛氣。左脈浮數,疾病在太陽經;左脈弦數,疾病在少陽經;右脈浮數,疾病在陽明經;六脈沉而數,表示裡邊有積熱。

風寒發熱的治療:寒邪侵犯營氣,不出汗怕冷,用羌活湯;風邪侵犯衛氣,出汗怕風,用防風湯。脈弦而數,疾病在少陽經,用柴胡湯;如果是傷寒,加羌活、獨活;如果是傷風,加防風。右脈洪數,疾病在陽明經,用葛根湯,寒邪加羌活。脈沉且裡邊有熱,應該清裡熱。

羌活湯:羌活、獨活、柴胡、防風

防風湯:防風、荊芥、葛根

柴胡湯:柴胡、防風、荊芥

乾葛湯:見傷寒論(此處僅提及,未列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