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首 (15)
卷首 (15)
1. 論《內經》膈氣嘔吐噎隔嘔吐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設或不行,蜜鹽下道,始終勾引,兩道相通,結散陽消,飲食自順。余今分別發明曰,膈氣嘔吐,與噎隔嘔吐,各是一條。膈氣嘔吐,有寒有熱,有痰有氣,有燥有濕;噎隔嘔吐,則但熱無寒,但燥無濕,惟是三陽結熱。《金匱》、《千金》、潔古、東垣之方,治膈氣嘔吐者,不可治噎隔症;河間、丹溪之方,治噎隔法也,不可治胃寒膈氣。
仲景小半夏湯,治濕痰嘔吐者也;大黃甘草湯,治大便燥結,食已即吐者也;其小柴胡湯,治運氣外來,少陽所勝之嘔吐也;後潔古加青黛治嘔苦,亦同是義。東垣之丁香茱萸湯,治胃寒嘔吐者也;《三因方》麥門冬湯內用竹茹、蘆根汁,治燥熱漏氣嘔吐也;河間用承氣等下藥,治熱淫所勝,膏粱積熱,外感有餘之噎隔也;丹溪以四物湯加羊牛乳等滋陰,治津竭血燥,內傷不足之噎隔也;趙氏書獨主滋陰而重地黃丸,此治精竭陰耗,腎經真水不足,內傷噎隔之法也。至於東垣所論噎塞,又有不同。
夫曰堵塞喉嚨,陽氣不得出曰塞,陰氣不得降曰噎。夫氣逆咽喉,諸經不行,口開目瞪,氣欲絕,當用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楨細玩之,詞中並不言及拒格飲食等語,下文反言食消服之,更以美食壓之。夫噎塞直至口開氣絕,尚能待食消,更以美食壓之乎?此之噎塞,又言膈氣不通,陰寒氣窒之症,另是氣噎一門之症,非言噎隔溢食,格食不下,三陽結熱之噎矣。
余讀《準繩》書,見以膈氣嘔吐敘於噎隔嘔吐之上,另立一門,又以噎塞之症,敘於噎隔之下,亦另立一門,則知古人原有分別也。是以一症之中,亦要分析寒熱燥濕諸條。即如《內經》諸嘔吐酸,同言熱嘔也,而為濕熱之嘔,諸痿喘嘔。同言熱嘔也,而為燥熱之嘔,二熱同源,濕與燥又分天壤。
方書以食久而吐屬寒,名曰翻胃;以食入即吐為熱,名曰反胃,不知反與翻同,皆是形容嘔吐之義,未可以食入即吐、食久而吐,以定寒熱。王太僕雖有此論,亦言其理之常,難必其症之變也。余常見暴吐多熱,即久吐中亦有熱者。脾胃濕熱,食久不化,熏蒸結聚,痰涎裹住不消,亦令上逆而吐,如夏月人感濕熱,則食不消化而吐是也。
是以噎隔之症,千無一寒,萬無一寒,從古到今,亦無一寒也;嘔吐之症,亦止寒熱各半耳。余今以下噎食不下,隔食嘔吐之症,直以有熱無寒施治,以嘔吐之症,不論食久食已,惟以酸不酸,臭不臭,分別寒熱。嘔而酸餿,夏熱之化,主火;嘔而不酸不臭,冬寒之象,主寒。
如造酒者然,熱者主酸主臭,冷者不腐不臭是也。
白話文:
論《內經》膈氣嘔吐噎隔嘔吐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如果用藥後病情沒有改善,可以用蜂蜜、鹽等潤滑腸道,從頭到尾都用藥物引導,讓上下腸道通暢,使結滯散開,陽氣恢復,飲食自然順暢。我現在分別說明,膈氣嘔吐和噎隔嘔吐,它們各自屬於不同的病症。
膈氣嘔吐有寒證、熱證、痰證、氣證、燥證和濕證等不同情況;而噎隔嘔吐則只有熱證,沒有寒證,只有燥證,沒有濕證,主要因為是三陽經絡的熱結所導致。《金匱要略》、《千金方》以及金元時期的名醫張元素、李東垣的方劑,用來治療膈氣嘔吐可以,但不適合治療噎隔症。而金元時期的名醫劉完素、朱丹溪的方劑,可以用來治療噎隔症,但不能治療胃寒引起的膈氣。
張仲景的小半夏湯,是用來治療濕痰引起的嘔吐;大黃甘草湯,是用來治療大便乾燥結硬,吃完飯就吐的症狀;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因外來邪氣導致的,少陽經脈受邪而引起的嘔吐。後世名醫張元素在小柴胡湯中加入青黛,用來治療嘔吐帶苦味,也是相同的道理。李東垣的丁香茱萸湯,是用來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三因方》中的麥門冬湯中加入竹茹、蘆根汁,是用來治療燥熱傷陰,導致氣機外洩引起的嘔吐。劉完素用承氣湯等瀉下藥,用來治療熱邪太盛、肥甘厚味積熱,以及外感邪氣過盛引起的噎隔症。朱丹溪用四物湯加上羊乳等滋陰的藥物,用來治療津液枯竭、血燥,因內傷不足引起的噎隔症。趙氏的醫書則強調滋陰,特別是重用地黃丸,用來治療精氣耗竭、陰液虧損,腎經真水不足,因內傷引起的噎隔症。至於李東垣所說的噎塞,又有所不同。
他說的堵塞喉嚨,陽氣不能向上運行叫做「塞」,陰氣不能向下運行叫做「噎」。如果氣機逆亂衝擊咽喉,導致各經脈運行不暢,出現口開目瞪、氣息將絕的危急情況,這時應當使用氣味都屬陽性的藥物,引導胃氣上行,以治療病本。仔細分析李東垣的描述,文中並沒有提到拒絕飲食等情形,反而在後面說病情好轉後可以進食,甚至可以用美食來壓制,難道說噎塞到口開氣絕的程度,還能等待食物消化,還能用美食來壓制嗎?這種噎塞,是說膈氣不通,陰寒之氣阻塞的病症,是屬於另一種「氣噎」的病症,而不是噎隔症的表現,更不是因飲食阻塞,三陽經絡熱結引起的噎隔。
我讀《醫學準繩》這本書,發現書中將膈氣嘔吐放在噎隔嘔吐之前,並單獨列為一類;又將噎塞症放在噎隔症之後,也單獨列為一類,由此可知古人對這幾種病症是有區分的。因此,在辨別病症的時候,也要分析寒熱燥濕等各種情況。就像《內經》所說的嘔吐酸水,都被歸為熱嘔,但其實有濕熱引起的嘔吐,也有燥熱引起的嘔吐。雖然都屬於熱嘔,但濕和燥的性質卻有天壤之別。
醫書上說,吃完飯很久才嘔吐,屬於寒證,叫做「翻胃」;吃完就吐,屬於熱證,叫做「反胃」,其實「反」和「翻」意思相同,都是形容嘔吐的樣子,不能單純以吃完就吐或吃完很久才吐來判斷寒熱。王太僕雖然有這樣的說法,但也只是說一般情況,難以概括所有病症的變化。我常常看到,突然嘔吐的患者多屬於熱證,即使是長期嘔吐的患者,也有屬於熱證的情況。脾胃濕熱,食物吃進去很久不消化,在體內熏蒸積聚,痰涎裹住食物不被消化,也會導致胃氣上逆而引起嘔吐,就像夏天人們感受濕熱之邪,會導致食物不消化而嘔吐一樣。
因此,噎隔症千真萬確沒有寒證,從古到今都沒有寒證的噎隔症;而嘔吐症,寒熱各佔一半。我現在認為,下嚥困難,吃不下東西,吃下去又嘔吐的噎隔症,應該用治療熱證的方法,沒有寒證的可能性。而對於嘔吐症,無論是吃完就吐還是吃很久才吐,都應該根據嘔吐物的酸臭味來區分寒熱。嘔吐物酸臭的,是夏天熱邪所化,屬於火證;嘔吐物不酸不臭的,是冬天寒冷的象徵,屬於寒證。
就像釀酒一樣,溫度高發酵會變酸變臭,溫度低就不會腐敗變臭,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