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四 (17)
卷四 (17)
1. 內傷霍亂煩渴
【內傷煩渴之症】吐瀉後,心煩而渴,渴不引飲,不能消水,干在口而唇舌不幹,此因傷亡津液之症也。
【內傷煩渴之因】大吐瀉後,重亡津液,陰亡神躁,意亂煩心,則有內傷煩渴之症矣。
【內傷煩渴之脈】沉細而軟,或見躁疾,或沉細而數,或浮大而空。
白話文:
內傷煩渴是指吐瀉後,心裡煩躁卻口渴難耐,即使喝水也無法解渴,嘴巴乾燥但嘴唇和舌頭卻不乾。這是因為身體損傷了津液所致。
內傷煩渴的病因是大量吐瀉導致津液大量流失,陰液虧損,神志不安,心煩意亂,因此出現內傷煩渴。
內傷煩渴的脈象表現為沉細而軟,或見躁疾,或沉細而數,或浮大而空。
【內傷煩渴之治】脈若細軟,人參生脈散、人參竹瀝湯。脈細而數,六味地黃丸。脈浮大而空,獨參湯。
白話文:
內傷煩渴的治療
- **脈若細軟:**使用人參生脈散或人參竹瀝湯。
- **脈細而數:**使用六味地黃丸。
- **脈浮大而空:**使用獨參湯。
人參生脈散
人參,麥冬,北五味
人參竹瀝湯,人參湯沖竹瀝服。
六味地黃丸,見前。
白話文:
人參生脈散
人參、麥冬、北五味
人參竹瀝湯,用人參湯沖竹瀝服用。
六味地黃丸,詳見前面。
2. 附乾霍亂(即絞腸痧)
【乾霍亂之症】身熱煩悶,胸腹絞痛,手足逆冷,升降不通,不吐不瀉,名乾霍亂症也。
白話文:
乾霍亂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心煩意亂、胸部和腹部劇烈疼痛、四肢冰冷、氣機上不下通、既不會嘔吐也不會腹瀉,這就是所謂的乾霍亂症。
【乾霍亂之因】積溫成熟,積熱成燥,又感時行燥熱之氣,外蒸內釀,燥甚於中,不得流利,則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而成乾霍亂之症也。
【乾霍亂之脈】脈多沉伏,或見洪數,或見滑大,或見沉數。
白話文:
乾霍亂的原因是:積累的熱度成熟,積累的熱度形成乾燥,又感受時行的乾燥熱氣,外部蒸發內部釀成,乾燥在身體內很嚴重,不能流動,那麼上面不能嘔吐,下面不能腹瀉,就形成了乾霍亂的症狀。
【乾霍亂之治】上焦痛,多用冷鹽湯以探吐。中焦痛,多急刺委中穴、少商穴,並刺十指出血,煎藿香湯,調益元散,以滑順大腸。若脈沉伏,再用氣藥疏通經絡。
藿香湯,調六一散溫服。
白話文:
乾霍亂的治療方法:
上焦疼痛,多用冷鹽湯來探吐。
中焦疼痛,多快速刺委中穴、少商穴,並刺破十指放血,煎服藿香湯,調服益元散,以滑順大腸。
如果脈象沉伏,再用氣藥疏通經絡。
3. 附諸賢霍亂論
劉河間云: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轉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為吐瀉霍亂。火性急速,火性躁動故也。世俗止謂停食者,特一端耳。轉筋者,亦是肝木自甚,肝熱爍燥於筋,故筋急而攣痛,實非寒主收引之謂,此發火熱霍亂一門也。巢氏云:霍亂者,由陰陽清濁二氣相干,亂於腸胃之間,因遇飲食太過,忽然心腹絞痛,挾外邪者,身發寒熱,頭痛身疼,無外邪者,但見心腹絞痛吐瀉而已。又有飲酒食肉,厚味稠黏。
白話文:
劉河間說:吐瀉霍亂,是由於三焦是水穀轉化和運行的道路,熱氣過高,則傳化失常,導致吐瀉霍亂。火性急速,火性躁動,因此會導致吐瀉霍亂。世俗只認為是停食導致的,這只是其中之一。轉筋也是肝木過盛,肝熱爍燥於筋,所以筋急而攣痛,實際上並不是寒主收引的緣故,這是火熱霍亂的一種。巢氏說:霍亂是由於陰陽清濁二氣相互影響,混亂於腸胃之間,由於飲食過度,忽然心腹絞痛,夾雜外邪的,身體發寒發熱,頭痛身疼,沒有外邪的,只見心腹絞痛嘔吐瀉肚子而已。又有飲酒食肉,厚味濃稠黏膩的。
又或生冷不禁,露庭當風,入於三焦,傳於脾胃,皆成霍亂,此發飲食霍亂一門也。張戴人曰:風濕暍三氣,合而為邪,脾土得風,則熱乃發。發則火炎上,故嘔吐者,暍也。脾土得濕則下注,故注泄者,濕也。風急甚則轉筋,故轉筋者,風也。此申明《內經》運氣之風濕熱三條也。
王海藏云:風濕熱外至,生冷食內加,內外合病,乃成霍亂。總括外感內傷霍亂致病之由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症狀是受不了寒冷和生冷,露着身體面對風,氣進入三焦,傳至脾胃,都會導致霍亂,這是患上飲食霍亂的另一個原因。張戴人說:風、濕、熱三種氣候,融合而為邪氣,脾土受到風,就會引發熱症。熱症出現,就會火氣往上翻騰,所以嘔吐的是熱。脾土受到濕,就會向下直洩,所以腹瀉的則是濕。風勢猛烈時,就會轉筋,所以轉筋的是風。這段話清晰闡述了《內經》中關於風、濕、熱這三種氣候致病的機理。
4. 附諸賢轉筋論
陳無擇云: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大腸,今因感六淫之邪;內傷飲食油膩,暴吐下,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囊縮甲青而難治也。劉宗厚云:冷熱不調,陰陽相搏,風寒乘之,而為攣縮急痛也。河間云:轉筋皆屬於火,內有鬱火,外束風寒。丹溪又謂屬血熱,血中有熱,外被風寒,皆能霍亂轉筋也。
白話文:
陳無擇說:轉筋是由於陽明沒有滋養宗筋,陽明係屬大腸,如今因感受了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加上飲食油膩導致內傷,暴吐大下,津液頓時斷絕,宗筋失去滋養,必定會導致攣縮,嚴重的話甚至囊縮甲青,這樣就很難治癒了。劉宗厚說:冷熱不調,陰陽相搏,風寒乘虛而入,就會產生攣縮急痛。河間說:轉筋都屬於火,內有鬱火,外束風寒。丹溪又認為是血熱,血中有熱,外被風寒,這些因素都能導致霍亂轉筋。
準繩云:霍亂之症,多由伏暑而作,病之將作,必先腹中㽲痛,吐瀉之後,若見轉筋者,此陽明經內有積熱,外有風寒,必須發散表邪。故曰轉筋者,風也。手足厥冷者,表邪內伏也。身熱煩渴多汗者,暑也。四肢重,骨節煩痛者,濕也。故霍亂轉筋,有汗脈出者,方可清熱。
若無汗脈伏,四肢厥冷,必主升散發表。
白話文:
《準繩》說:霍亂之症,多由伏暑而作,當病將要發作的時候,必定先出現腹中絞痛,吐瀉之後,如果見到有抽筋的,這是陽明經內有積熱,外有風寒,必須發散表邪。所以說抽筋是風邪。手足冰冷的是表邪內伏。身體燥熱煩渴多汗的是暑邪,四肢沉重,骨節煩痛的是濕邪。所以霍亂轉筋,有汗脈出的,纔可以清熱。
秦子曰:霍亂之症,多有轉筋,多有四肢厥冷。若厥冷無脈,而兼見轉筋者,悉屬陽火抑遏,並非陰寒之症。蓋厥冷而不轉筋,則有陰寒陽火之分。若厥冷而神志清爽,手足不能動移,乃是陰厥。若神志昏沉,手足雖冷,仍能揚動,悉是陽厥。故夏秋霍亂,四肢厥冷,本是暑熱內伏,然雖是暑熱,既經內伏,不用寒涼。
白話文:
秦子說:霍亂的症狀,多有腳腿抽筋,多有四肢冰冷。如果四肢冰冷沒有脈搏,但同時有腳腿抽筋的,都屬於陽氣被遏制的問題,而不是陰寒的症狀。因為四肢冰冷但沒有腳腿抽筋的,則有陰寒陽火之分的區別。如果四肢冰冷但神志清醒,手腳不能動,這是陰厥。如果神志昏沉,手腳雖然冰冷,但仍然能抬起移動,這都是陽厥。因此夏秋霍亂,四肢冰冷,原本是暑熱內伏,但儘管是暑熱,既然已經內伏,就不再使用寒涼藥物。
若以寒涼抑遏,則手足何由得溫,六脈何由得出,理宜升散表邪,疏通經絡,則手足得暖,六脈得出。凡此皆是表有風寒,一經吐瀉,表邪乘虛內陷,外見假寒,則手足厥冷,外邪不得作汗,此熱深厥亦深也。誤認脈伏為陰厥,遽投熱藥,死不旋踵。即知其熱厥,誤用寒涼,則外邪愈伏,到底亦死。
白話文:
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遏阻病邪,那麼手腳怎麼能溫暖起來,六脈怎麼能運行通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升散表邪,疏通經絡,這樣手腳才能得到溫暖,六脈才能運行通暢。
凡是這種情況都是表證有風寒,一旦嘔吐瀉下,表邪就會乘虛內陷,外表看似假寒,手腳冰涼,外邪不能化汗而出,這種熱深厥冷的情況也很嚴重。如果誤認為脈搏沉伏是陰厥,貿然投以熱藥,就會很快死去。
如果知道這是熱厥,誤用了寒涼的藥物,那麼外邪就會更加深藏,最終也會死亡。
故余締思升陽散火,則邪汗自來,表邪自解而愈。更有手足溫,六脈出,又現紫癍而愈者。再按夏秋外感疫痢,內伏暑熱,外被風寒雨濕,束其肌表,惡寒身痛,下痢純血,或下血水,或下黑色,胸前滿悶,嘔吐不食,誤用芩連大黃,則在表之疫邪內陷,不死不休。余亦用升陽散火湯,敗毒散,有汗大出而愈者,有發紫斑而愈者,若汗不出,則病不愈而斑不化矣,此又以發汗為化斑者也。夫痢疾中夾帶外感,人人知矣。
白話文:
基於以上的想法,我(醫生)設計了一套中藥方劑,名叫「升陽散火湯」,目的是讓病人發汗,排出身體中的邪氣和火氣,這樣一來,病人的虛汗就會自然消失,皮膚表層的邪氣也會被化解,病人就會痊癒。甚至有些發燒的人,手腳變得溫暖,脈搏也恢復正常,並且出現紫斑,最後也痊癒了。再說到夏天和秋天流行的疫痢,病人體內同時受到暑熱和風寒雨濕的侵襲,導致肌膚緊繃、惡寒身痛、腹瀉出血,有的患者會排出血水,有的會排泄黑色糞便,胸前悶塞、嘔吐不食,如果誤用黃芩、黃連、大黃等瀉火藥物,就會導致表層的疫邪內陷,病人不是死掉就是一直處於痛苦的狀態。我同樣使用「升陽散火湯」和「敗毒散」來治療這些病人,有些病人會大汗淋漓而痊癒,有些病人會出現紫斑而痊癒,如果病人不發汗,那麼病情就不會好轉,紫斑也不會消退,這就是利用發汗來化解紫斑的方法。而且,痢疾同時伴隨著外感,這應該大家都知道。
夾帶發斑,人所不知也。霍亂中夾帶表邪,人知之者,霍亂中夾帶發斑,人所不知也。夫發斑而忌苦寒。人知之矣。化斑而忌寒涼,人所不知也。總之,有表症,無汗脈浮,或脈伏,發表即是發斑。斑出而不化,熱不解,表症尚在者,散表即是化斑。有汗,無表症,脈沉數,清裡即是發斑,斑出後,表解而裡熱,清熱即是化斑。
白話文:
患有溫病的同時並發出疹,這是人們所不知道的。大家只知道溫病併發霍亂,但卻不知道溫病併發疹。大家都知道疹子怕苦寒,但卻不知道疹子轉化後怕寒涼。總的來說,有表證(外感證)、沒有汗、脈象浮起,或者脈象隱伏不顯,這時發散表邪,就會出現疹子。疹子出來不轉化,熱邪沒有解除,表證仍然存在,就要驅散表邪,就能使疹子轉化。有汗,沒有表證,脈象沉細數促,清熱解毒就能使疹子出現;疹子出來後,表邪解除了,但裡熱未除,就要清熱解毒,就能使疹子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