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一 (10)
卷一 (10)
1. 傷寒總論
煩滿囊縮,脈數而厥,先熱後厥,此熱深厥亦深,熱邪入於厥陰經也,仲景不用大下;蓋先見發熱,後乃發厥,手足既已厥冷,不合大下之法,故立小承氣湯,以示輕下之意,待其手足自溫,然後再議清熱之藥,庶為緩轉得宜。按傷寒里症有四經,一曰陽明,一曰少陰,一曰太陰,一曰厥陰。
在陽明者,陽經之熱病也;在三陰者,乃陰經之熱病也,故三陰之下藥,稍輕於陽明也。若熱邪雖已內傳,然未有下症,即熱在陰經,但可清之,未可下也。如手少陰熱極,神昏不語,如醉如癡,不用承氣,止用導赤各半湯、瀉心等湯。是以下法,必要確見腹脹痛,大便結,時下矢氣,欲便而不得便,手見自汗時出,皮膚不熱,面無赤色,舌上有黃黑干胎,方可用下;若見一些頭疼身痛。惡寒發熱,手足未見自汗濈濈,即為表邪未盡,不可下也。
總令腹脹便結,不得不下。亦止用大柴胡湯,不可用承氣,即用小承氣,亦加柴胡、乾葛、羌活,仍治三陽各經見症之表藥,庶裡熱得清,而表邪有升散之藥,不致內陷。此用下法而不礙表邪,似下法,實和解之法也。此章傷寒,別明陰症陽症兩條,故略注大綱條目,若細細治法,另注《傷寒大白》書中。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陶氏加川芎、防風、羌活。
桂枝湯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
陶氏以葛根易去麻黃。
按:以上二方,仲景治西北方冬令傷寒之方;南方三時不宜用者。
羌活敗毒散,此方治無汗發熱,代麻黃湯者。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甘草,川芎
口乾渴,去川芎、易乾葛,兼清陽明。
羌活沖和湯
羌活,黃芩,防風,蒼朮,川芎,生地,細辛,白芷,甘草
唇乾口渴,去川芎、細辛,以乾葛易白芷。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
家秘沖和湯,此方治自汗發熱,代桂枝湯。
羌活,黃芩,防風,生地,白芷,白芍藥,甘草
寒熱,加柴胡;眼眶目痛口渴,加葛根,去白芷;小便赤,加木通;渴而有痰,加天花粉;渴而消水,加石膏;吐嘔,加半夏;痞滿,加枳、連。
以上三方,其敗毒散,治太陽經純是表邪之症也;其沖和湯,治太陽經表有邪,里有熱,用此和解者也;其家秘沖和湯,治太陽經汗出,熱不減之方也。
羌活木通湯
羌活,木通
二味同煎。
乾葛湯
乾葛,桂枝,麻黃,白芍藥,甘草
陶氏以升麻易麻黃;里有熱,加石膏;時寒時熱,加柴胡;惡寒身痛,加羌活;頭痛,加川芎。前方去麻桂,加荊芥、蔥白,名蔥白乾葛湯。
乾葛石膏湯
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心煩躁,加麥冬、竹葉;嘔而多痰,加半夏;煩渴痰多,加花粉;小便澀,加木通、燈心。
白話文:
身體煩躁脹滿,陰囊收縮,脈搏快速且四肢冰冷,先發熱後出現四肢冰冷,這是熱邪深入導致的,熱邪已經進入厥陰經了。張仲景不會使用強烈的瀉下藥,因為病人是先發熱,然後才出現四肢冰冷,手腳都已經冰冷了,不適合用猛烈的瀉下方法。所以採用小承氣湯,表示輕微瀉下的意思,等待手腳回溫,然後再考慮使用清熱的藥物,這樣治療比較緩和適宜。
一般來說,傷寒的裡症有四種情況:陽明、少陰、太陰和厥陰。在陽明經的是陽經的熱病;在三陰經的是陰經的熱病。因此,治療三陰經的藥物,要比治療陽明經的藥物輕微。如果熱邪已經往裡傳,但還沒有出現瀉下的症狀,即使熱在陰經,也只能清熱,不能瀉下。例如,手少陰經熱到極點,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像喝醉酒一樣,就不能用承氣湯,只能用導赤散、瀉心湯等藥物。
因此,要使用瀉下藥,必須確定病人腹脹疼痛,大便結硬,時常放屁,想大便卻無法大便,手心自汗,皮膚不熱,臉色不紅,舌苔發黃發黑乾燥,才能使用瀉下藥。如果只是有一些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發熱、手腳沒有自汗的現象,就是表邪還沒解除,不能用瀉下藥。
總而言之,如果腹脹便秘,不得不瀉下時,也只能用大柴胡湯,不可用承氣湯。即使要用小承氣湯,也要加入柴胡、乾葛、羌活等藥,仍然要兼顧治療三陽經表症的藥物,這樣才能使裡熱得到清除,而表邪又有藥物可以發散,避免內陷。這種用瀉下藥的方法,實際上是和解的方法,表面上是瀉下,實際上是調和。這段文字主要說明傷寒的陰症和陽症的區別,所以只簡單說明大綱,詳細的治療方法,在《傷寒大白》這本書中另有說明。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陶氏方子加川芎、防風、羌活。
桂枝湯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
陶氏方子用葛根代替麻黃。
說明:以上兩個方子是張仲景在西北地區冬天治療傷寒的方子,不適合南方其他三個季節使用。
羌活敗毒散,這個方子治療沒有汗、發熱的症狀,用來代替麻黃湯。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甘草,川芎
如果口乾舌燥,去掉川芎,換成乾葛,兼顧清陽明經。
羌活沖和湯
羌活,黃芩,防風,蒼朮,川芎,生地,細辛,白芷,甘草
如果嘴唇乾燥口渴,去掉川芎、細辛,用乾葛代替白芷。如果胸口飽悶,去掉生地,加入枳殼。
家傳秘方沖和湯,這個方子治療自汗發熱的症狀,用來代替桂枝湯。
羌活,黃芩,防風,生地,白芷,白芍藥,甘草
如果發冷發熱,加入柴胡;如果眼眶疼痛口渴,加入葛根,去掉白芷;如果小便發紅,加入木通;如果口渴有痰,加入天花粉;如果口渴消瘦,加入石膏;如果想吐,加入半夏;如果胸悶,加入枳實、黃連。
以上三個方子,敗毒散治療太陽經純粹是表邪的症狀;沖和湯治療太陽經表邪兼有裡熱,用來調和;家傳秘方沖和湯治療太陽經出汗,熱卻不退的症狀。
羌活木通湯
羌活,木通
兩味藥一起煎。
乾葛湯
乾葛,桂枝,麻黃,白芍藥,甘草
陶氏方子用升麻代替麻黃;如果裡熱,加入石膏;如果時冷時熱,加入柴胡;如果怕冷身體疼痛,加入羌活;如果頭痛,加入川芎。前一個方子去掉麻黃、桂枝,加入荊芥、蔥白,就叫做蔥白乾葛湯。
乾葛石膏湯
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如果心煩躁,加入麥冬、竹葉;如果想吐且多痰,加入半夏;如果煩渴痰多,加入花粉;如果小便不順暢,加入木通、燈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