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牙衄總論

秦子曰:牙衄者,即牙齦出血之症也。有兩經分別,一主陽明腸胃,一主少陰腎經。若血來如湧,來勢甚暴,來血甚多,此陽明牙衄之血也,有外感、有內傷。若血來點滴,來勢緩慢,來血不多,此少陰腎經之血也,有內傷、無外感。以經絡而論,有臟腑陰陽之別;以病因而論,皆屬血中有火,但有虛實別,而無陰寒者也。

白話文:

牙衄,就是牙齦出血。這病症分屬兩條經絡:一條是陽明經(腸胃經),一條是少陰經(腎經)。如果出血像湧泉一樣,來勢凶猛,出血量很多,這是陽明經牙齦出血,可能是外感風寒或內傷所致。如果出血是點滴狀,來勢緩慢,出血量不多,這是少陰經牙齦出血,是內傷引起的,沒有外感因素。從經絡角度看,這兩種出血有臟腑陰陽的區別;從病因來看,都屬於血熱,只是虛實有所不同,沒有陰寒的情況。

2. 外感牙衄

【外感牙衄之症】身發寒熱,煩悶不安,目痛頭額痛,鼻乾不眠,牙血暴出,此陽明經牙衄之症也。

【外感牙衄之因】或太陽表邪,侵入陽明,或陽明自冒風熱,本經熱甚,陽明多血多氣,氣血皆熱,則上攻陽明所過之經,得牙齦之竅縫而直出也。

【外感牙衄之脈】脈多浮數;浮主表邪,數主血熱。左脈浮數,太陽侵邪;右脈浮數,陽明之熱。浮數解表,沉數涼血。

【外感牙衄之治】左脈浮數,身熱無汗,有表邪者,葛根羌活湯。右脈浮數,身熱無汗,有表邪者,乾葛防風湯;右脈浮數,身熱有汗,無表邪者,乾葛清胃湯。表邪已解,脈沉而數,犀角地黃湯,未效,加酒蒸大黃,其血即止。

乾葛羌活湯,即羌活湯加乾葛。

乾葛防風湯

乾葛,防風,荊芥,石膏,知母

乾葛清胃湯

升麻,生地,丹皮,川連,甘草,乾葛,石膏

犀角地黃湯,見前咳血嗽血。

裡熱甚,加酒蒸大黃。

白話文:

外感牙齦出血的症狀是:身體發冷發熱,煩躁不安,眼睛疼痛、額頭疼痛,鼻子乾燥失眠,牙齒出血不止,這是陽明經牙齦出血的表現。

外感牙齦出血的原因:可能是太陽經的風邪入侵陽明經,也可能是陽明經本身感受風熱,陽明經本身熱盛,陽明經氣血充盛,氣血都處於熱盛狀態,就會上攻陽明經經過的部位,從牙齦的孔隙直接流出來。

外感牙齦出血的脈象:脈象大多浮數;浮脈表示表邪,數脈表示血熱。左脈浮數,表示太陽經受邪;右脈浮數,表示陽明經熱盛。浮數脈要解表,沉數脈要涼血。

外感牙齦出血的治療:左脈浮數,身體發熱不出汗,有表邪者,服用葛根羌活湯。右脈浮數,身體發熱不出汗,有表邪者,服用乾葛防風湯;右脈浮數,身體發熱出汗,沒有表邪者,服用乾葛清胃湯。表邪已解,脈象沉而數,服用犀角地黃湯,如果效果不佳,再加入酒蒸大黃,出血就能停止。

乾葛羌活湯,就是羌活湯加入乾葛。

乾葛防風湯的藥物組成:乾葛、防風、荊芥、石膏、知母。

乾葛清胃湯的藥物組成:升麻、生地、丹皮、川連、甘草、乾葛、石膏。

犀角地黃湯,(藥方)詳見之前的咳嗽咯血、吐血部分。

如果裡熱很重,就要加入酒蒸大黃。

3. 內傷牙衄

【內傷牙衄之症】身無表邪,牙齦出血,一湧而上,來血甚多,此陽明經牙衄之症。若身無表邪,牙齦時或出血,來血不多,久而不愈,肌肉消瘦,此少陰腎經牙衄之症也。

【內傷牙衄之因】膏粱積熱,辛辣炙煿,好酒香燥,腸胃有熱,血中伏火,則上衝而出,若腎陰不足,水中之火上炎,亦令牙齦出血,久而不愈。

【內傷牙衄之脈】脈多洪數;右關洪數,陽明經熱;兩尺洪數,腎經之血。

【內傷牙衄之治】右關沉數,陽明血熱者,犀角地黃湯,加酒浸黃芩。右關洪數,腸胃積熱者,升麻清胃散,加酒蒸大黃。左尺脈數,龍火上衝者,知柏肝腎丸,加玄武膠。

犀角地黃湯,見吐血。

升麻清胃散

升麻,生地,川連,丹皮,山梔,當歸,大黃(酒蒸)

知柏肝腎丸

凡治血症,要明血去火亦去,可用血脫益氣;若血去火存,但可補血涼血,切不可用溫燥。至牙衄陽明經血熱,用升麻清胃湯、酒大黃、生犀角,則血立止;即腎陰不足,亦是陰虛火旺,用知柏肝腎丸,苟大便不滑,亦加大黃、生犀,要知血得熱而妄行,以當歸三黃同煎,則血涼盡而下順歸經,世人不明,妄言當歸辛散,不宜治血逆上衝及胎前安胎,豈知血熱上衝,涼血則下順歸經,胎前血熱、胎氣不寧,仲景立安胎飲,用當歸、黃芩各一斤,以血中熱減,則歸經養胎而自安。家秘化四物三黃同用,治血熱上衝,開化方妙法。

白話文:

內傷牙齦出血

牙齦出血,沒有其他外在感染症狀,出血量大,血流湧現,這是陽明經的出血症狀。如果沒有外在感染症狀,牙齦偶爾出血,出血量少,但持續很久不癒合,並且伴隨肌肉消瘦,這是少陰腎經的出血症狀。

牙齦出血的原因是飲食過於肥甘厚膩,辛辣燥熱的食物攝取過多,嗜酒且飲酒過度,導致腸胃積熱,血液中潛伏著虛火,因而衝向上方而導致出血。如果腎陰不足,如同水中之火向上燃燒,也會導致牙齦出血,且久治不癒。

診斷脈象:脈象多為洪數;右關脈洪數,表示陽明經有熱;兩尺脈洪數,表示腎經有血熱。

治療方法:右關脈沉數,陽明經血熱者,使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酒浸黃芩。右關脈洪數,腸胃積熱者,使用升麻清胃散,並加入酒蒸大黃。左尺脈數,虛火上炎者,使用知柏肝腎丸,並加入玄武膠。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吐血。

升麻清胃散組成:升麻、生地、川連、丹皮、山梔、當歸、大黃(酒蒸)

知柏肝腎丸:

治療血症,必須明確是血熱還是血虛。血熱則需清熱,可以同時使用益氣藥物;如果只是血熱,則只需補血涼血,絕對不能使用溫燥的藥物。陽明經血熱導致牙齦出血,使用升麻清胃湯、酒蒸大黃、生犀角,則出血立即停止;如果是腎陰不足,也是陰虛火旺,使用知柏肝腎丸,如果大便不暢,則需加大黃、生犀角的用量。要知道,血液因熱而妄動,所以使用當歸、大黃等藥同煎,就能使血液降溫,順利歸經。世人不明此理,誤以為當歸辛散,不適合治療血逆上衝及孕期保胎,殊不知血熱上衝,涼血就能使血液下行歸經。孕期血熱、胎氣不安,張仲景的安胎飲,使用當歸、黃芩各一斤,就是因為減少血中之熱,才能使血液歸經,滋養胎兒而使胎兒安穩。家傳秘方,將四物湯與三黃湯合用,治療血熱上衝,其方法妙不可言。

4. 勞傷總論

秦子曰:勞傷之症,即發熱咳嗽,勞瘵骨蒸之症。今人患者比比,考之《內經》,但有言虛,未見言勞;然於病因條內,則有因虛成病之語,即可謂之虛勞矣。至《金匱》書則發明虛勞之症,立論立方,而勞傷之症始彰。至巢氏撰《病源候論》,分別五者為勞,七者為傷,則勞傷之義已著;後又立六極,三十三蒸,反覺太煩太碎。

余今酌立精氣血之傷,五臟之勞,為勞傷,而以《機要》所云,感寒成勞,感熱成勞,自外入內者為外感,氣怯神傷,精竭血燥,自內致病者為內傷,分立外感二條,內傷八條,而大綱節目盡矣。

白話文:

勞傷總論

秦子說:勞傷的症狀,就是發燒咳嗽,以及勞累導致的骨蒸潮熱等症狀。現在患這種病的人很多,查閱《內經》,只提到虛弱,沒看到提到勞損;但是在病因的條目中,有因為虛弱而導致疾病的說法,這就可以稱之為虛勞了。到了《金匱要略》這本書,才詳細闡明虛勞的症狀,並制定了治療的理論和處方,於是勞傷的病症才開始明確起來。到了巢元方撰寫的《病源候論》,則把勞損分為五種,損傷分為七種,這樣勞傷的意義就更加清楚了;但後來又設立了六極、三十三蒸,反而顯得過於繁瑣複雜。

我現在將其簡化,把精氣血的損傷和五臟的勞損,歸納為勞傷,並且根據《醫學入門·機要》中所說的,因受寒而致勞損,因受熱而致勞損,這些從外而內導致的疾病為外感;而氣虛神傷、精氣耗竭、血液乾燥,這些從內部導致的疾病為內傷,分別列出外感兩條,內傷八條,這樣主要的綱目就齊全了。

5. 外感勞傷

6. 感寒勞傷

【感寒勞傷之症】初起惡寒發熱,咳嗽氣逆,脅肋刺痛,或無汗身熱,或朝涼暮熱,此即感寒成勞,傷風成勞之症也。

【感寒勞傷之因】《玄珠》云,體虛之人,最易感邪。不去其邪;便服補劑,或不忌葷酒,邪氣得補,留滯發熱,熱傷肺氣,為喘為咳,此感寒成勞之因也。

【感寒勞傷之脈】多見浮緊,左脈浮緊,血分感寒;右脈浮緊,氣分感寒。

【感寒勞傷之治】左脈浮緊,血分感寒者,羌活柴胡湯,加川芎、芍藥治之。右關浮緊,氣分感寒者,乾葛防風湯,加紫蘇、廣皮治之。

羌活柴胡湯

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川芎,白芍藥

乾葛防風湯

乾葛,防風,荊芥,柴胡,紫蘇,廣皮

白話文:

感寒勞傷初期症狀是:一開始會覺得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肋下刺痛,有的不流汗卻發熱,有的早上涼晚上熱,這些都是因為受寒而導致勞損,傷風而導致勞損的症狀。

體虛的人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如果不去除外邪,就服用補藥,或者不忌口吃肉喝酒,邪氣就會因為補藥而停滯,導致發熱,熱邪傷及肺氣,就會出現喘息咳嗽的症狀,這就是感寒勞損的原因。

脈象多半是浮緊的,左脈浮緊表示血分受寒;右脈浮緊表示氣分受寒。

如果左脈浮緊,表示血分受寒,就要用羌活柴胡湯,再加入川芎、芍藥來治療。如果右關脈浮緊,表示氣分受寒,就要用乾葛防風湯,再加入紫蘇、廣皮來治療。

羌活柴胡湯的藥材包括: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川芎、白芍藥。

乾葛防風湯的藥材包括:乾葛、防風、荊芥、柴胡、紫蘇、廣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