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外感中風症

中風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惟舌強難以言語,手足不能運動,知血弱不能養筋,宜養血舒筋,大秦艽湯主之。

又云,中風外有六經形症,先以加減小續命諸方,隨症隨經治之。內有便溺阻隔,復以三化湯下之。楨按:以上諸症,乃西北真中風症,故立祛風散邪之法。以下內傷條內,有不因外風而因於調養失宜,例如河間之論火,丹溪之論痰,而實系類中風之症,以其相類,故同列之,然各有分別,不可混治。

羌活愈風湯,治表裡已解,服此為善後條理。

羌活,防風,防己,川芎,獨活,蔓荊子,麻黃,細辛,秦艽,柴胡,前胡,甘菊花,黃耆,枳殼,當歸,芍藥,蒼朮,黃芩,生地,半夏,白芷,知母,甘草,地骨皮,厚朴

三化湯,外無六經表症,內有便溺阻隔,以此方利之。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

虛人,加人參;痰多,加膽星、半夏。

大秦艽湯,治外無六經表症,內無便溺阻隔,惟手足言語不便者。

秦艽,石膏,甘草,川芎,當歸,白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茯苓,生地,白芷,細辛,熟地

天寒,加生薑;心下痞,加枳實、川黃連;夏秋,加石膏、知母;冬,加桂枝。

防風通聖散,治表裡未除,以此方和解。

麻黃,石膏,桔梗,黃芩,山梔,荊芥,滑石,白朮,廣皮,甘草,川芎,當歸身,防風,大黃,芒硝,連翹,薄荷,白芍藥

竹瀝二陳湯,治中脘痰滯。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竹瀝

寒,加生薑;熱,加山梔、黃連。

膽星湯,治痰涎壅盛。

陳膽星,廣橘紅,蘇子,鉤藤,甘草,菖蒲

裡熱甚,加山梔、黃連;肝膽熱,加青黛、海石。

牛黃清心丸,治痰迷心竅。

真牛黃,犀角,羚羊角,辰砂,陳膽星,天竺黃,麝香,薄荷,雄黃,防風,冰片

海藏清心丸,治積熱迷心。

黃柏(二兩),黃連,麥冬(各一兩),龍腦(一錢)

煉蜜為丸。

白話文:

外感中風症

如果中風沒有出現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表證,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只是舌頭僵硬難以說話,手腳無法活動,這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應該用養血舒筋的方法治療,可以用大秦艽湯為主方。

另一種情況是,中風出現了六經的表證,要先用加減小續命湯等方劑,根據症狀和所屬經絡來治療。如果出現大小便不通暢,再用三化湯來疏通。我認為,以上這些症狀是西北地區常見的真中風,所以要用祛風散邪的方法治療。以下內傷的部分,有些情況不是因為外來的風邪,而是因為調養不當,例如河間學派認為是火熱引起,丹溪學派認為是痰引起,這些其實是類似中風的症狀,因為相似所以放在一起討論,但他們之間各有區別,不能混淆治療。

羌活愈風湯,適用於表裡之邪已解,用此方作善後調理。 (藥材:羌活、防風、防己、川芎、獨活、蔓荊子、麻黃、細辛、秦艽、柴胡、前胡、甘菊花、黃耆、枳殼、當歸、芍藥、蒼朮、黃芩、生地、半夏、白芷、知母、甘草、地骨皮、厚朴)

三化湯,適用於外無六經表證,內有大小便不通暢的狀況,用此方來通利。 (藥材:厚朴、大黃、枳實、羌活) 虛弱的人,加人參;痰多,加膽星、半夏。

大秦艽湯,適用於外無六經表證,內無大小便不通暢,只是手腳活動不便、說話困難的狀況。 (藥材:秦艽、石膏、甘草、川芎、當歸、白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茯苓、生地、白芷、細辛、熟地) 天冷,加生薑;心下痞悶,加枳實、川黃連;夏秋季,加石膏、知母;冬季,加桂枝。

防風通聖散,適用於表裡之邪未除,用此方來和解。 (藥材:麻黃、石膏、桔梗、黃芩、山梔、荊芥、滑石、白朮、廣皮、甘草、川芎、當歸身、防風、大黃、芒硝、連翹、薄荷、白芍藥)

竹瀝二陳湯,適用於中脘痰阻滯。 (藥材: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竹瀝) 寒症,加生薑;熱症,加山梔、黃連。

膽星湯,適用於痰涎壅盛。 (藥材:陳膽星、廣橘紅、蘇子、鉤藤、甘草、菖蒲) 裡熱嚴重,加山梔、黃連;肝膽有熱,加青黛、海石。

牛黃清心丸,適用於痰迷心竅。 (藥材:真牛黃、犀角、羚羊角、辰砂、陳膽星、天竺黃、麝香、薄荷、雄黃、防風、冰片)

海藏清心丸,適用於積熱擾亂心神。 (藥材:黃柏(二兩)、黃連、麥冬(各一兩)、龍腦(一錢) 煉蜜為丸)